——讀三毛傳有感
她是我最喜歡的作家,沒有之一。
看著她的《撒哈拉的故事》,我第一次開始向往愛情,溫柔體貼、心靈手巧的荷西不但打動了三毛的心,也敲開了我的少女之心,那年,我十六歲。
看著她的《我的寶貝》,喚起了我的收藏之心,那時雖然被很多人嫌棄,被爸媽批評費錢,我還是沒有停下逛小攤的愛好,我少女時代的所有零花錢,基本都花在一件件小小的藏品上。而且,我也為他們一一寫下了故事,就像三毛書里一樣,那年,我十七歲。
可以說,我的青春基調,我的文學觀、價值觀,全是拜我心中的這位“女神”所賜。如果問自己,我什么時候開始想讓自己變成一個文藝青年的,我使勁往前搗,發(fā)現(xiàn)還是搗到了三毛。
可是,如果今天我不打開這本《撒哈拉的眼淚》,我可能永遠都不會知道,原來女神的人生里,竟然經歷過那么多意想不到的苦楚。
“在全班同學面前,這位數(shù)學老師,拿著蘸著飽飽墨汁的毛筆,叫我立正,站在她畫的粉筆圈里,笑吟吟惡毒無比地說:你愛吃鴨蛋,老師給你兩個大鴨蛋……在我臉上,她用墨汁在我眼眶四周涂了兩個大圓餅,因為墨汁太多了,他們流下來,順著我緊緊抿住的嘴唇,滲到嘴巴里去。”
這是三毛自己回憶過的一段文字,以前我從未留意,但沒想到,這段刻骨銘心的經歷,幾乎決定了這個女孩的一生。
這樣的經歷,對于誰?又不會是一個災難呢?這也是我當初為什么選擇教師作為職業(yè)的原因。如果想最大限度的因為自己的存在而讓世界發(fā)生些改變,那么莫過于當一個人的老師了,尤其是中小學的老師,他們不僅給孩子們傳授知識,還在潛移默化中影響著孩子的人生觀價值觀。可是,三毛這位可惡的老師,會這樣反思自己的人生嗎?或許不會吧,沒準,他還會怨恨為什么培養(yǎng)了這樣一個學生,如此抹黑她的形象。又或許,這個老師的人生中,也有這樣暗無天日的、不能輕易示人的丑陋的一天,當受到外界刺激,便會擴大、膨脹,最后占據(jù)整顆心靈。這樣的人,要么生出爪牙來,內心變成魔鬼,去報復別人,彌補自己,要么縮回到自己的世界里,保護自己!三毛選擇了后者,從此,她患上了嚴重的自閉癥和抑郁癥,伴她一聲,直到自殺!
其實,那一天對于別人來說,是再普通不過的一天了,那位老師是否曾因自己做過那件事而后悔,也不那么重要了。我們在意的,是那一天從恥辱中歸來的三毛,無助,絕望,她的精神世界崩塌了!
是誰拯救的這位精神世界崩塌的姑娘的,又是一位老師,他叫顧福生,他本是三毛的繪畫課老師,可是,面對繪畫毫無天賦的小姑娘,顧老師采取了跟那位數(shù)學老師截然不同的方法,他懂得耐心鼓勵學生,他更懂得尊重學生。他肯定相信,每個孩子都有獨屬于自己的天賦,不在畫畫,必然在別處,作為老師,他所教授的不是技術,而是教育的尊嚴。正是這位顧老師,把現(xiàn)代文學帶給了三毛,給三毛帶去了被認可的自信,這對于自閉患者來說,簡直就是治愈的良藥。
一個老師,能用微小的行為毀掉一個孩子,讓孩子跟她一輩子,一個老師,也能給一個孩子重活一次的人生機會,改變他生活的軌跡。
如果再思考,三毛為什么會自閉?為什么又會有這樣多的成就呢?
我想,這一定也是由三毛本身的性格特點決定的。別人未必沒有受到過和她一樣的批評和體罰,但未必反映會像她那樣強烈。她太倔強了,自尊心又太強了。一個自尊心太強的人,就如同一塊太硬的石頭,硬度極高,韌性卻極低,在這塊石頭的世界里,沒有回旋的余地,只要被摔在地上,必定粉身碎骨。
這樣的人,太過于關注自我的世界,而且太過于關注自我世界里的悲哀,結局必然是個悲劇,他們總是將悲傷放大了許多倍,卻將幸福無限縮小,看不到守在他們愛著他們的父母和朋友。
你說這是自私嗎?不盡然。因為他并不會為了自己去犧牲別人的利益,他甚至對自己比對別人還要苛刻萬分。但真的不自私嗎?他又偏偏只重視自己的感情,自己的喜與悲。矛盾嗎?其實不然,這樣的人只是完全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他們很難把別人真正納入自己的世界,哪怕只有一個人,其實都很難。我似乎也從這樣的三毛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即使到了后期,讀著那么輕松樂觀的《撒哈拉的故事》,你以為三毛就變得不再自卑,不再自閉了嗎?有人說,《撒哈拉》里的三毛,有可能只是三毛在思想中的一個投影,是想要成為那樣一個樂觀的人。但是,人一旦給自己規(guī)定了模式,就更容易陷入矛盾。一方面,她崇尚著給自己規(guī)定的那個角色,另一方面,她又無法擺脫那個卑微的,甚至相反的自己。漸漸地,當她發(fā)現(xiàn)理想與現(xiàn)實之間已經是一條不可逾越的鴻溝時,她就會崩潰,就會再也難以承受了,再加上荷西的意外死亡,三毛必然不能承受。
三毛曾經說過:“有無數(shù)的讀者,在來信里對我說:‘三毛,你是一個如此樂觀的人,我不知道你怎么能這樣凡事都愉快。’我想,我能答復我的讀者的只有一點:‘我不是一個樂觀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