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詩經
一《詩經》概說
《詩經》是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它收錄了305篇古詩。這些詩歌產生的年代大約在西周初期到春秋中葉,跨越大約五百多年的歷史。當然,也有學者認為有些作品比如《商頌》是殷商時期的,那么它的時間跨度就更大了。產生的地域主要在北方,黃河流域一帶。除了少數篇章根據內容可以斷定作者身份,很多都無法確定作者具體是誰。之前的一種比較流行的說法:《詩經》是人民創作的。人民實在是一個大而無當的詞。誰是人民呢?如果把人民理解成被統治者,那么當時的被統治者就是平民和奴隸,統治者就是當時掌握權力的貴族。在那個時代,文字文化的掌握主要在貴族那里,普通的平民是不會掌握文化的,也是不識字的,更不要說奴隸了。所以我們認為,《詩經》的作者是當時的貴族。
還值得一說的,那時候“文史哲不分、詩樂舞合一”。文學、歷史、哲學這些分科學問都是后世當代的事情,古人的學問講求融會貫通、是不分科的。詩歌與音樂、舞蹈也是結合在一起,如同現在的歌舞劇演出一樣。這些詩是邊唱邊跳來表現的。而且當時的人們已經在外交場合來運用這些詩來含蓄地表情達意言志。慢慢地,這些詩成為貴族教育的必讀教材。
二孔子重視詩教
《論語》中有多處關于學習《詩經》的記載。子曰:“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孔子認為學習《詩經》可以使人真誠而不邪惡。可見《詩經》可以提高人的品德修養。孔子告誡自己的兒子伯魚說:“不學詩,無以言。”孔子認為不學《詩經》連說話都說不好,可見《詩經》可以提高人的文化修養。
還比如,子曰:“小子何莫學夫詩?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于鳥獸草木之名。”孔子說:“年輕人為什么不學詩呢?學詩可以激發思想,可以增長見識,可以學會交際,可以表達情感。近可以學會侍奉父親,遠可以學會侍奉君主,還可以多學一些鳥獸草木的名稱。”可見《詩經》內容豐富,學習《詩經》意義多多。
司馬遷在《史記-孔子世家》里記載了孔子刪編《詩經》的故事,司馬遷認為現在我們看到的《詩經》是孔子整理的。當然,現在的一些學者對這一說法不認同。這屬于較深的學術話題,我們只是引介、點到為止,有興趣的讀者不妨查閱資料深究一番,得出自己的理解(這需要一定的學術基礎和時間精力)。
總之,孔子很注重《詩經》的學習。
需要注意的是,《論語》里孔子把《詩經》稱之為“詩”或“詩三百”。這是當時的稱謂。到了漢代,漢儒把“詩”上升到經典的高度,乃始稱“詩經”。儒家的主要典籍是“四書五經”,五經就是詩、書、禮、易、春秋,《詩經》往往居首位。因為成為了經典顯學,后世的儒家學者和封建統治者往往過于注重在政治社會倫理方面闡釋它,甚至牽強附會、歪曲解釋(比如《毛詩序》把描寫愛情的第一首詩《關雎》解讀為描寫“后妃之德”),而對它的文學價值視而不見。
三《詩經》的內容
《詩經》按照體例內容分為三部分:風、雅、頌。
風,國風,包括十五國風160篇。國,即諸侯國,相當于現在的省、地區。國風,就是各地的土樂。
雅,是西周王畿的正樂,105篇。王畿,就是周天子的都城所在地。雅又分大雅、小雅。
頌,是宗廟祭祀之樂,40篇。分商頌、周頌、魯頌。
總體來說,《詩經》的內容包括祭祀頌歌、周族史詩、農事、宴饗、怨刺、戰爭徭役、婚姻愛情等,為我們形象地展示了商周時期的風土人情,很多篇章直到現在還感動著我們。
祭祀頌歌與周族史詩
《左傳》記載:“國之大事,在祀與戎。”那時候的人們認為,國家大事就是祭祀和戰爭。祭祀則需要詩樂舞的表演。這應該和遠古時期的又唱又跳的巫術祭祀是有聯系的。祭祀詩保存在頌與大雅里,表達對神靈的敬畏、對祖先的紀念、對現世的祈福。比如周族史詩《生民》、《公劉》、《棉》、《皇矣》、《大明》,贊頌了后稷、公劉、太王、王季、文王、武王的功績,反映了西周開國的歷史。
如《生民》記載了后稷傳奇的一生。后稷之母因為踩踏了上帝的腳印而孕育了后稷。這很可能曲折地反映了母系社會人們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現實。母親丟棄了嬰兒(丟棄的原因也說法不一),但嬰兒卻得到了大自然的護佑,母親終于抱回將其撫養成人。長大后的后稷教人耕種、栽培五谷、創立祭典,成為周族始祖,也被后人奉為農耕始祖。
農事詩
“民以食為天”,人活著就要吃飯,在生產力并不發達的古代,農業生產是十分重要的。農業豐收了,可以延續種族興旺;如果發生了饑荒,則面臨餓死、大亂的危險。古代的統治者都很重視農業生產,周初的統治者就很重視農業生產,一年的農事開始,周天子要率領貴族官僚祭祀上天祈求風調雨順,并象征性的犁地。豐收后,還要舉行隆重的祭典回報上天神靈。這個傳統一直延續到清朝。我們可以在清朝的社稷壇里看到,那里有來自全國各地的土地樣本,皇帝每年都要去那里祭祀上天,親自耕地。
《詩經》中有不少關于農事的詩篇。比如《豐年》便是表達豐收感恩的祭祀樂歌。《噫嘻》則描寫了盛大的勞動場面。《七月》則描寫了農夫一年中的勞動過程和生活狀況。他們種田、養蠶、紡織、染繒、釀酒、打獵、鑿冰、蓋房,而大多數勞動果實被貴族占有,自己的生活依然很艱苦:吃苦菜、燒惡木、住陋室……全詩88句,380字,是風詩中最長的一篇,也是農事詩中最優秀的一篇,千年后,依然感動著我們。筆者讀大學時就曾用現代漢語翻譯了全詩。
本文由晁老師主要根據袁行霈主編四卷本《中國文學史》以及駱玉明一卷本《簡明中國文學史》以及其他資料并結合筆者思考編寫。主要面向中小學生以及普通成年讀者。計劃將其編寫成書出版,設計課程。敬請關注。歡迎合作。
晁老師簡介:晁若愚,80后,祖籍陜西寶雞,深圳大學文學院畢業。主要從事教育工作。面向中小學生開設閱讀寫作書畫游學等人文創意課程。愛好廣泛,喜歡寫作書畫印石等。
????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