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流火,九月授衣
——微電影《七月流火》,外文譯名《校服與手槍》
“我只記得那是1999年的9月30日。”
“我們沿著江走了整整一個晚上,踏上黎明的第一班輪渡,我們一句話也沒有留。”
《七月流火》劇情回顧
如同很多青春電影,這個叫做《七月流火》的電影也是采取回憶的形式進行拍攝的電影。
主人公田加志——小志的回憶開始于“流火七月”,終于“九月授衣”,地點則是廣西的一個靠江小鎮。
雷管和小志是在碼頭認識的——所謂不打不相識——當然這打也只是小打小鬧。小志在碼頭邊把石頭扔到水里,恰巧雷管在水中,于是雷管就像所有戾氣旺盛的年輕人一般,把還不曾認識的小志踢到水中,還一腳又一腳踩回水里,熟識水性的小志奮起反抗,一把將雷管拖入水中,還不忘小人得志,把雷管的校服用石頭裹住丟到水里。(這時的小志剛剛隨撈沙船來到廣西的這一個小鎮。)
小志以借讀生的身份進入一所中學,不曾想卻是和雷管同一個班級——雷管是老師管也管不住的壞學生。再次見到雷管的小志,心里五味雜陳,不知扔了校服是愧疚還是畏懼。
“自己身上總有一股洗不掉的魚佬的氣息”讓小志覺得自己和新的環境格格不入。一天晚上,小志和室友出門消夏,查案的警察碰見小志,便來到小志借讀的學校。問話時雷管在場,班主任也處處針對雷管,小志沒有供出雷管那晚去過江邊的夜宵攤。小志一直跟著雷管,并對雷管說,我會把校服還給你的。
自此始,和雷管敵對的家聰便針對小志,讓小志說出雷管藏東西的地方,并對小志拳腳相加。經過一段時間的相處,小志在學校交到不少朋友,于是他便帶著朋友們下水找雷管的校服,雷管的校服倒是沒有找到,找到了一個用塑料膠紙裹得牢牢的手槍。
雷管和小志回碼頭拿包裹,恰好遇到在水邊找東西的家聰一伙人,于是雙方發生沖突。沖突過后,兩人坐在船舷上,小志把一直放在書包里的手槍還給了雷管。
“雷管和家聰的恩怨到底有多深,他沒有說,我也沒有問。”
“他只說他要去了結一些事情,然后去闖蕩他向往已久的珠三角。”
9月30號那天晚上,學校舉行晚會,雷管槍殺家聰。
雷管和小志沿江走了一個晚上,清晨小志上了第一班輪渡,雷管卻被警察抓了起來。
到了電影最末,小志為雷管買了一身冬季校服,并委托雷管的同桌轉交,完成了要拿校服還給雷管的諾言。
撈沙完畢,小志沒和家人向著珠三角相反的方向逆流而上。
相關鏈接:百度百科劇情簡介鏈接
影片鏈接:來自酷六
? ? ? ? ? ? ? ? ? ? ? ? ? ? ? ? ? ? ? ?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
不清楚那是一種叫做什么的情誼,只是很清楚那種感覺——回憶起一段時間,那段時間只剩下一個人。
《七月流火》這部微電影僅僅只有22分鐘,可這22分鐘看下來卻有一種微漲卻不能滿溢的難受,沒有悵然若失,沒有惋惜,這一種微妙的感覺讓人覺得很真實,就好像自己就是影片中那個不擅長回憶的青年一般。
這部微電影被定義為青春犯罪電影,成年犯罪電影的溫度在于責任的牽掛,青春犯罪電影的溫度在于青春吧,在于犯罪的背后還有美好向往。這種向往在于回憶的人,也在于被回憶的人。
小志以并不好笑并不悲痛并不慌張而是平淡的帶著追憶的語調講述他在廣西橫縣一段經歷——一些稀松平常的不良少年,一些稀松平常的打架斗毆,一些稀松平常的恩恩怨怨——壓根沒有刻骨銘心、痛徹心扉的深仇大恨。當然這都是以旁觀者的角度看到的,這個旁觀者還無緣無故卷進他們的是非,以至于被胖揍一頓。在回憶里,小志不是一個惹是生非的學生,他也忘記自己是否和雷管一樣充滿男性荷爾蒙氣息,但青春都是互補的,小志竟和雷管成為還不錯的朋友,以至于雷管在槍殺他人之后和小志在江邊走了整整一個晚上。
做兩個假設,一,假設小志一開始心存怨恨,在警方面前供出雷管,雷管會因此受到懲罰,但不至于到最后槍殺家聰受到的懲罰那么重;二,假設小志不因恐懼或者愧疚幫雷管找校服,小志不會和雷管結為朋友,雷管關于珠三角的向往也會湮沒在陰影中不得見光。
在我眼里,微電影有兩個閃光點,一個是男孩子之間的友情,一個是小縣城男孩的夢想。男孩子之間的友情很簡單,義氣,所以雷管和小志友情始于小志的沉默,在小志找校服發現槍,并把槍交給雷管的過程中友情升溫,壞孩子雷管在小志面前慢慢坦開心扉,他說他想要去闖蕩向往已久的珠三角。
直白的夢想未能實現總能讓人微微心酸,影片中雷管曾用手指在地圖上順流而下直達珠三角,臨近尾聲時小志的回憶進一步強調了雷管的向往,而雷管的入獄和小志的逆流而上雙重否定了這個夢想。也許小志正是從珠三角逆流而上一直到達橫縣,小志知道雷管的夢想是什么樣的,小志知道河流兩岸的向往。
青春的向往總是簡單美好,沒有任何計劃,只是口頭的承諾。這樣的向往毀于雷管無視法律的一聲槍響。雷管知不知道殺人的嚴重性,我不清楚,但夢想的夭觴讓人扼腕。
關于影名
不論是中文名《七月流火》,還是外文譯名《校服和手槍》,都簡直絕了。
相關普及
我喜歡把片名《七月流火》的最后一個念“毀”的音,盡管在打字的時候不得不打“七月流火”。感覺《詩經》就如同中國的青少年時期,不管戀愛還是生活都有一種青春的艱澀的氣息,這不同于成年后的那種圓滑。
主人公小志的回憶開始于“流火七月”,終于“九月授衣”。
片名來自于《詩經》的《豳風七月》,《七月》這首詩本反應的是周代早期的農業生產情況和農民的日常生活情況,“七月流火,九月授衣”這一句本來意思則是夏歷七月大火星落下去,天氣從最熱開始降溫,到了夏歷九月,制作寒衣的工作就交給婦女去做了。(七月雖是開始降溫,但卻是一年中第二熱的月份,所以“流火”七月依舊是酷熱難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