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倉鼠癥患者
喝了一口咖啡,我開始坐下準備今天的學習。首先浮現出一個問題,我應該是先看《宏觀經濟學》,還是應該研究下指數基金,抑或是把先前看的《低風險投資之路》再翻出來,琢磨下里頭的出奇守正,攻守轉換。但是昨天看完了喬希.維茨金的《學習之道》,無論是文筆行云流水,對學習藝術的思考,儒釋道思想的融會貫通及應用無不令人拍案叫絕。所以還是應該整理下這本書,消化下這本書的思想?昨天還下載了另外一本書《哪來的天才》,介紹“刻意練習”的,我是不是應該把這本書先通覽一遍,然后兩本書一起對照學習呢?
倉鼠常常有囤糧的習性,不管是藏在頰囊中,還是囤積在巢穴中。無論你供給多少食物,它們永遠會樂此不疲的屯糧,囤積如此多的糧食何時能吃完不在它們考慮之內。自然環境下這種屯糧的習性能夠應對未來可能的食物短缺。但在人類飼養的環境中,倉鼠并未能意識到這種環境的改變,仍然在天性使然下繼續屯糧。倉鼠的屯糧習性是受天性左右,而不是對環境的應對。當然,倉鼠也沒有這么高的認知能力。但人類也常常具有這種我稱之為倉鼠癥的習性-每每開始做事前,花費大量的時間精力囤積各種工具,而準備好各式各樣的工具之后,這件事做成的可能性反而隨之降低。比如我經常逛豆瓣時,在推薦里看到一些書感興趣,花費大量的時間精力去找這本書的PDF或者epub版本,或者把mobi版本轉換為epub,然后導入手機多看里。光是導入小米max還不夠,還得iphone與ipad各導入一份。我的多看書架里估計有一百多本書,但其中完整看完估計不到50本。而看完的這些書里頭,經過仔細思考,整理,反芻過的不超過15本。以至于整個行為看上去屯書這件事才是目的,而看書消化增進見識不過是屯書的副產品。古語有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這句話的意思非常直白,但背后的邏輯常常會被誤解-那就是想把事情做好,需要有好的工具。但有好的工具,未必能夠做的好。
倉鼠癥-追求各種各樣的工具卻無限拖延事務的完成,看上去像是一種拖延癥。你的想法與你的行為南轅北轍。你想完成這件事,但你所做的卻是囤積各種可能有用但未必真的派上用場的工具,而不是去動手做這件事。最后的結果是這件事在工具囤積完后常常被擱置,拖延,甚至荒廢。所以我們認為自己是有拖延癥的。萬事俱備,草船扎好已在岸邊等待起航,連東風都提前預定妥當,命令卻詭異的遲遲不見傳達。所以肯定是我們懶癌發作,或者是我們的意志力有問題。我們需要的是正能量,為自己打氣或者潑冷水,激勵自己。生活就像死命拉著一條趴在地上不肯動的老狗,艱難的前進,不時在自我激勵與自我懷疑之間搖擺,痼疾深重,收效甚微。
二.阻力最小之路
《最小阻力之路》一書中,作者提出三條關于人動機-行為的基本定律:1.能量總是遵循最小阻力的方式流動;2.生命的底層結構決定最小阻力之路;3.生命的底層結構可以改變。基本定律聽上去有些玄乎。以波士頓的道路為例,波士頓的道路看上去有些奇特,原因在于波士頓的道路是在幾百年前牛徑的基礎上拓寬平整而來。而為什么會形成這樣的牛徑,原因在于牛并沒有牛定勝天這種意識,不會與環境作戰,為難自己。牛行走時會根據地形的起伏,挑選最容易走的道路,也就是阻力最小的路,即使這條路要繞道走的更遠。而什么決定了阻力最小的方式?是波士頓幾百年前的自然地形。波士頓的自然地形如同生命的底層結構一樣,決定行走于其上的阻力最小方式。阻力最小的方式像是若隱若現的能量流動的水渠。而能量如何流動,流向何方,決定我們會去做什么,實現什么。
一提到能量好像在說靈修之類的話題,但實際上這里的能量等價于精力,時間,金錢等等。而不屑者會認為人的自由意志高于一切,即使不是時時刻刻,至少大多數時間,人總是按照自己的意志選擇自己想要前進的道路。
試想一下,每次去超市時我們會如何行走。即使我們目的性十分明確,手中有張清晰的購物清單,我們在超市中穿行的路徑實際上一開始就被超市設計者所確定。你要先后經歷哪些區域,從哪些貨架走過,哪些貨品將與你的視線平齊。大超市結賬的區域總是跟入口相去甚遠-顧客將為此在超市中穿過更多的區域,看到更多的商品,并且更有可能買下更多的東西。不屑者認為這種事是理所當然的-我們又不會穿墻術,又不能遵循兩點之間線段最短,穿透貨架直奔目標。而這種理所當然實際上是無意識的贊同作者的三個基本觀點-當生命底層結構形成,決定最小阻力之路時,無論是為了節省能量,還是為了避免撞墻,我們都會按照阻力最小之路前進。
這句話有些令人悲哀。因為我們的意志需要始終臣服于這條法則之下。無論你是奮發向上渴望成功,還是追求安逸,無論你有一個大夢想,還是小目標,這些都是純粹主觀的產物。世界并不會在意一個人在想什么,它只會始終不緊不慢的按照客觀法則運行。我們可以去撞墻,去反抗阻力最小法則,但我們最后仍不得不屈服這條法則。
如同《故事:材質,結構,風格與銀幕劇作的原理》指出,一個人只會采取從他身處的環境中來看最舒適的行為。而劇本創作要使得一個人的行為合理可信,其背景環境還有動因必須是可以自然的支撐起這個人的行為的。這句話與阻力最小之路的觀點不謀而合。我們常常會詬病一些低劣電影中的荒唐-不在于情節巧合的荒唐,而是我們直覺感知到一個人的行為是不合理的。這種不合理基于我們直觀感知這個人在其身處的環境之下他的行為是不是與我們自身的經驗相符。石頭落入平靜湖泊,激起一小撮水花,一圈圈漣漪向外擴散,湖面又重歸平靜-這與我們的經驗相符。而石頭落入湖泊,整個湖泊的水被炸上天,甚至于激起的水花太大,或者漣漪消失的時間過長,我們都會感知到不合理。
但我們常常有如低劣的劇作家,過分強調一個人行為的目的與價值,而忽略支撐這種行為背后的動力性因素(或者稱之為結構性因素),也看不見一個人如同宿命般屢戰屢敗,對自己的無能為力。用“黑箱理論”來看,每個人都像是一個看不見內部結構的黑箱子。箱子里頭藏著我們最隱秘的動機,我們對因果關系的理解,我們的愛憎喜惡-這些都是看不見的。我們能看見的是這個箱子的輸入和輸出-這個人他身處的環境是什么,他想做什么,他實際上做了什么。以此來推測這個箱子內部的結構。而在這一系列的行為-動機結構中,箱子的輸出-行為是次要的,箱子的內部結構-動機才是最重要的。
生命的底層結構決定阻力最小之路。而阻力最小之路決定能量如何流動-是有如激流勇進,一往無前,還是曲曲折折,來來回回,甚至如一潭死水。但最重要的不是能量如何流動,而是生命的底層結構為何,即一個人的動力源為何。
三.鐘擺與火箭
失敗似乎是我生活的常態。
我說的這種失敗,并非如攻克技術難題,或者實驗失敗。而是一種自由意志的失敗。譬如2016年里頭我確定過許多的目標,比如戒煙,比如健身,比如系統性學習。這些目標從現在的結果來看是失敗的。我自然可以用一些話術來自我安慰-所有的失敗,不過是還未成功而已。用正面一些的觀點可以讓自己舒服一些,但事實卻是難以粉飾的。健身這個目標自打參加工作之初就提出來過,陸陸續續的跑步,停下幾個月,撿起來跑幾天,再停下。
我的生活有如鐘擺-不停的嘗試努力,掙扎,你看它來來回回,一刻不停的擺動,最后發現自己仍在原地。而對照朋友的生活,仿佛離弦之箭般,一往無前。買房,結婚,考研,跳槽。這常常讓我感覺沮喪-當然了,人不應該與別人做對比,要跟自己做對比,跟過去的自己做對比,要做最好的自己,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人前顯貴,人后受罪。
是的。對的,這些話都沒錯。但我仍然常常感覺沮喪。
在《最小阻力之路》這本書里,在三個關于人的動機-行為基本定律之上,作者提出人的兩種行為和結構。一類是順應/反抗環境的行為和負反饋結構,一類是創造行為和正反饋結構。打比方就是鐘擺與火箭-兩者都不停的運動,一個原地來來回回地擺動,一個直指目標不停前進。
負反饋,正反饋屬于系統動力學術語。
負反饋指任何外在或者內在對系統的刺激,導致系統的偏離都會被系統自身糾正,系統行為可以表現出起伏不定,但系統的行為總是圍繞一個目標打轉(鐘擺行為)。這就像冬天在設定25度溫度的房間里,一開門冷空氣嗖嗖嗖往屋子里灌,屋子里溫度低于25度,空調檢測到這種差異又開始加熱,于是屋子里的溫度又升高直至25度,空調停止加熱。屋里溫度可以高高低低,但總是圍繞一個溫度打轉。
而正反饋指任何外在或者內在對系統的刺激都會被系統放大。這就像放高利貸,每月沒有歸還利息就會計入本金,利滾利,需要歸還的欠款越來越多(火箭行為)。
結構決定行為。像是最小阻力之路決定能量流動方式,負反饋結構決定鐘擺行為,而正反饋結構決定火箭行為。兩種行為似乎都是在努力,但前者一直在原地打轉,而后者離出發點越來越遠。
而作者認為,動機決定結構。與兩種結構-行為相對應,動機也有兩種-順應/反抗環境的動機以及創造的動機。
四.乖孩子與壞孩子
順應/反抗環境的習性根深蒂固,尤其是深植于社會深層的語境及文化中。我們似乎同時面對兩種環境,一個是自己身處的環境,另一個是語境或者感知中的環境。譬如小時候我們常常聽到的別人家的孩子如何如何,無論程度重輕,我們都能感覺到自己與“別人家的孩子”隸屬于兩個不同的環境中。兩個環境的差異是父母刻意制造的,他們希望我們能消除這種差異,也成為“別人家的孩子”那個環境中的一份子。如同我們成群結伴嘻嘻哈哈誤入正在開會的房間會突然噤聲一樣,我們察覺到自己所處的局部小環境與周圍環境之間的差異,會不由自主的調整自己的行為與這種環境保持一致。這就是順應環境。就像有許多乖孩子一樣,從小時候起,我們也會遇到許多的另類壞孩子,他們似乎天生神經與別人相反,你讓他往東,他偏偏往西,你讓他乖乖坐著聽課,他偏偏要大聲喧嘩不停竄天猴似的。
順應環境與反抗環境兩種動機本質是相同的。這點可能會令人費解。但實際上無論是去順應環境,或者反抗環境,當事人與環境之間都是對立的關系。當你成為環境的一部分時,你并不會有需要去順應環境或者反抗環境的觀念。而當你需要去順應環境,或者反抗環境的時候,你實際上感知到你與環境之間的差距。于是,無論是努力適應環境的乖孩子還是憤怒的反抗環境的壞孩子,他們的行為動機似乎來自于自身,但實際上如同木偶一樣,牽動的絲線一直握在環境手上。
而當行為動機來源于外部環境時,感知到的外部環境差異(溫差)產生張力,促使個體行動去消除張力(空調加熱提高溫度),而一旦個體感知到的環境差異減小時(溫差減小),張力減輕,動力也隨之降低(空調挺停止加熱),負反饋行為就產生了。試想你站在一個圓形的屋子正中間。墻壁上不時會從你身后伸出一條橡皮筋系在你腰上。橡皮筋代表你感知到的環境差異,差異越大,橡皮筋拉的越緊。橡皮筋A產生的巨大張力會將你拉離原地,但結果是你朝向橡皮筋A來源的方向走去時,你感覺到的張力越來越小,而你朝向橡皮筋A前進的動力也越來越小。此時又出現另一條方向迥異的橡皮筋B系在你腰上,代表另一種環境差異產生的張力,你越往橡皮筋A走,B產生的張力越大,而A的張力越來越小,于是你可能在還未能走到A之前,就開始掉頭走向B,以舒緩B產生的巨大張力。而我們不停的在屋里頭像醉漢一樣走來走去,又從未離開過這個小屋。
張力的來源是對環境差異性的感知。但差異實際上是非常具有主觀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