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個人成長的路上,沒有模型傍身,很難突破。基于模型的思考和練習,能夠給我們最基本的參照,幫我們不斷修正方式方法,把這五個模型和自己的成長需求結合好,相信能幫助我們實現加速成長。
①『心流的本質』
思考模型:沉浸模型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米哈里·奇克森特米哈伊認為:“人們對快樂的追求是為了快樂本身。”他用“全心沉浸的心流”一詞來形容快樂的至高境界,并嘗試找到人類什么時候才會進入沉浸式心流這個問題的答案。
在訪問過1000多人后,他從回答中提煉出5個共同點,即:
要密切地專注于某件活動;? ? ? ? ? ? ? 這些活動是自己的選擇;? ? ? ? ? ? ? ? ? 做的過程中既不會感到挑戰性不夠(令人無聊),也不會覺得挑戰性過高(透支心力);?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有明確的目標;能很快得到回饋。
米哈里發現,身處“沉浸心流”境界的人,不僅內心非常滿足,而且會無視時間的流逝,并因專注于手中的工作而徹底忘了自己。對照這五個特點,如果我們手頭做的事全部符合,那它就可能給你帶來心流體驗。
②『總是撞南墻的原因』
思考模型:認知失調理論模型
很多時候,我們所想和所做的事情之間,往往存有很深的鴻溝。有些人一邊良心不安,一邊又做著傷害自己或他人的事。比如,減肥中大吃大喝;譴責對兒童施暴,自己卻打孩子;看著吸煙有害健康的提示和熏黑的肺部照片,一支一支抽著煙……這就是心理學家利昂·費斯汀格所說的“認知失調”。
它是指當我們的行動違反本身信念時,心中的混亂狀態。就像段子里說的那樣:電視上說酗酒有害身體健康,這太可怕了,我趕緊關了電視,喝兩杯酒壓壓驚。
從中我們可以看出,造成認知失調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自我辯護。它雖然是一種自我保護機制,讓我們晚上睡得著,也不懷疑自我,但也把我們和事實隔開了。要多從自己的行為中,意識到行為失調。
③『你是什么類型的工作者』
思考模型:能量模型
大多數人不能把自己和工作很好地結合在一起,這是因為沒有搞清自己是什么類型的工作者。從文化價值考慮:在懷舊氣氛的歐洲,以回憶為主導;在“機會之國”的美國,以夢想為主導;而在工業亞洲,則以現實為主導。國家如此,個人也如此。
因此,想要看清自己是什么類型的工作者,必須要從三個問題入手。對于本職工作,你會花多少時間思考過去?花多少時間琢磨現在?以及花多少時間暢想未來?你對過去、現在或未來的期許,代表了你的能量流向。
換句話說,對不同方向的思考,代表了不同的工作主導類型。我們還可以通過主動調整思考角度,更換身份。比如,你想做個活在當下的人,就要花時間多思考手頭的工作,減少對過去的回憶和對未來的遐想。
④『我是否該換工作?』
思考模型:個人表現模型
許多人對現在的工作不滿意,但又沒有什么可靠的、能說服自己的依據。這個對工作的評估模型就可以給你做個借鑒。
方法是,需要連續3個星期,每天晚上都要給以下三個問題打分,按照1分(完全不適用)到10分(完全適用)的分數,畫在代表該問題的刻度線上。
問題分別是:
必須:
目前的工作對我造成的負擔和要求的程度如何?
能夠:
我的工作和自身能力吻合的程度如何?
想要:
我目前的工作和我真正想要從事的工作之間,有多大的相關性?
經過3周之后,你會得到各種“風帆”形的數據表。如果這個風帆在變動,那么說明你的工作具有多樣性。如果它總是不變,那你就可以認真考慮自己的工作問題了。
⑤『強化記憶的方法』
思考模型:超級備忘錄模型
沒人喜歡短期記憶,因為它對我們成長的意義不大。任憑誰也不愿意把重要的知識,只記三天就忘了。對長期記憶而言,它有兩個重要的衡量指標:可提取性和穩定性。可提取性決定我們在任意場景下,把知識拿出來用的難易程度。而穩定性則代表了它被各種新信息沖擊后的可靠度。
在增強長期記憶上,如果想讓知識常伴左右,重溫或重學是非常重要的工具。波蘭研究員彼得·沃茲尼亞克依據記憶曲線,開發出了“超級備忘錄”記憶辦法。具體方法是,如果每隔1天、10天、30天、60天就重新溫習舊知識,那么我們能記住它們的概率,接近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