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到一段話,覺得甚有道理,在此分享給大家
2009年,臺灣大學曾仕強教授在百家講壇節(jié)目中中:以前我看到那些不講理的人,也會很生氣,不過現(xiàn)在不會了。
當我情緒不穩(wěn),想要發(fā)脾氣的時候,心里就這樣想:他是三季人,何必跟他一般見識呢,然后我就心平氣和了。
那什么是三季人呢?講個故事吧。
有一天,孔子的一名學生正在門外面掃地,走過來一個人問他:“你是孔子的學生嗎?”
孔子的學生很自豪的回答道:“是啊”。
“那我能不能請教你一個問題,請問一年有幾個季節(jié)啊?”
“當然是四個季節(jié)啦”,孔子的學生直接回答道。
那個人爭辯著說:“不對,一年明明只有三個季節(jié),你怎么能說有四個季節(jié)呢,虧你還是孔子的學生,真丟人。”
然后,兩個人就吵了起來,吵來吵去也沒有一個結果。
于是他們兩個人就打賭說,假如一年有四個季節(jié),那個人就給孔子的學生磕三個響頭,假如一年有三個季節(jié),那孔子的學生就給他磕三個響頭。
剛好這時候,孔子從屋里走出來,看到這樣的情況,他直接說了句:“沒錯,一年只有三個季節(jié)。”
學生一聽這話,很無奈,只得給那個人磕了三個響頭。
最后,那個人一臉驕傲,屁顛屁顛的就走了。
學生很不解,問道:
“老師,您之前不是一直和我們說,一年有四個季節(jié)嗎,怎么現(xiàn)在又變成三個季節(jié)了?”
孔子笑了笑說:
“你沒看見他全身都是綠色的嗎?那個人是蚱蜢,到了冬季就死了。
對于一個根本活不到冬天的三季人,他怎么會知道,一年當中,除了他經(jīng)歷的三個季節(jié)外,還有一個冬季呢。
你跟這樣的人吵架,就算吵上三天三夜也不會有結果,你不順著他說,他能這么爽快的走啊。”
后來,人們把那些遇事掰扯不清楚的人,都統(tǒng)一叫做三季人。
因為在他的認知里只有三季,你和他說四季又有什么用。
于是就誕生了這樣一句經(jīng)典的話:常與同好爭高下,不與傻瓜論短長。
所謂的成長,就是從急于爭辯,到懶于爭辯,最后再到羞于爭辯。
開始你急于爭辯,是總想贏得別人的尊重。
然后你懶于爭辯,是覺得沒必要了,懂你的人自然懂。
最后你羞于爭辯,是看透了人心,和傻逼吵架,還是拉倒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