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知道這個“快樂教育陰謀論”的時候,我是百感交集的!信息這個東西,一旦你認為是真的,真的會影響我們的價值觀和情緒。
因為,我周圍的很多優秀的家長通過一些途徑,了解到的國外的教育是“快樂教育”的,于是,天天吐槽我們國內的素質教育比起國外的教育有多大的差距······
今天,不是我來解讀這個“快樂教育陰謀論”!而是吳軍老師給我們來揭露這個陰謀論的真相!
吳軍老師是誰?他曾先后供職于谷歌和騰訊,是谷歌中、日、韓搜索算法的發明人;
他是活躍在硅谷的投資人,也在美國兩家風險投資基金擔任董事和顧問;
他先后寫過六本書,橫跨數學、教育、IT、文明史且本本暢銷,最新出版的《智能時代》在羅輯思維獨家首發,首印1.5萬冊不到10小時售罄。
他更是一位非常好的爸爸,他做事情的前提是:就是不影響他和孩子在一起的時間,因為他認為作為父母最重要的事情就是陪孩子,所以,對于任何人,任何工作,都沒有他的孩子重要。
所以,在子女教育問題上,他有著決定的發言權!也就因為如此,這“快樂教育陰謀論”的出處就不用懷疑了。
吳軍老師生活在硅谷,對美國社會的階級分層現象背后發生的原因,有著自己的所見所聞。
為什么我們國內了解到的信息是:國外的孩子每天都是3點多就放學,沒有作業,可以每天開心的玩了?
那是國外的上層社會想實現分層的方式,他們怕大多數平民階層家庭的孩子趕超他們,所以發出那樣的信息。
而實際上,國外上層社會家庭里的孩子非常辛苦,放學了還要上各種輔導班,非常拼地過程。
所以,吳軍老師提醒咱們國內不要盲目地追求“快樂教育”,其實孩子還需要花時間辛苦學習才能夠有成果。
他也列舉了國外一些教育非常成功的名人,比如現在的美國總統特朗普,他的兒女被教育得都很優秀,而且他為了方便兒子上學,居然讓他留在了紐約,而不是搬家到華盛頓。
比爾.蓋茨的父母為了他的教育,曾經在搬家后又搬回到了好學校附近。他女兒的同學父親,曾經是500強公司的創始CEO,每天晚上卻要把自己的孩子們都集中在一個書房里上自習,而且努力把幾個孩子都培養成高爾夫球高手。
寫到這里,有點毀三觀啊!反思自己對女兒的教育,也是不是應該現在改變方向,在不逼她的原則上讓女兒能夠體會辛苦學習帶來的快樂呢?
在吃早飯的時候,我就無意打開了這個專欄的音頻。畢竟有些話從我的嘴里說出來,和從別人那里聽到的,是會對女兒有不同的效果的。而我,我想讓她也明白讀書學習需要什么心態最好!
在聽到里面講辛苦VS痛苦的關系時,吳軍老師舉了一個我們中國一位非常有名的音樂演奏家的故事,他從小被逼著學樂器的時候,就是很痛苦的學,雖然后來他也功成名就了!但是,西方的評論家們對他的評價并不高,評價他彈奏的樂器毫無美感可言,因此不過是一個Entertainer(表演者),而不是Artist(藝術家).
在聽到這里的時候,我問女兒:“你知道這個音樂家是誰嗎?”女兒回答:“是某某吧?”我說對!你們也能猜出是誰對不對?就因為他的成功案例,很多家長不惜變賣房產,北漂到北京為孩子甘愿丟掉工作,就是為了效仿這音樂家父親做法,讓自己的孩子未來成為第二個“某某音樂家”。
慶幸自己沒有做那樣的家長,沒有逼著孩子做一些自己不情愿做感覺很痛苦的事情!
吳軍老師還列舉了自己曾經的上學經歷:在他高中的時候,他父親對他說,以他的智力,稍微再努力一點,成績會更好。但是他覺得那樣會痛苦,因此寧可成績差一些。雖然,他在差了一點上付出了代價。
然而,他不痛苦,直到現在回想起來,他還是非常享受高中生活。
逼著孩子痛苦地學習有什么結果呢?結果是即使你可以讓孩子看似成功,但是最終成不了一流的人才。上面列舉的那位音樂家就是慘痛的案例!演奏者和藝術家的區別有多大?值得每個家長深思!
每個行業中,最成功的那前5%的人,都是因為喜歡,從興趣出發。而從利益出發的人,只能做到前20%到5%的之間的一個水平。
美國上層社會的父母,在孩子身上花的時間是一點也不會少的,孩子讀書和參加課外活動可能也會很辛苦,但他們并不會讓孩子很痛苦。
所以,辛苦和痛苦是兩碼事,一定要區分開。吳軍老師也提醒我們,我們常說的“快樂教育”是想要避免讓孩子學得很“痛苦”,而不是想讓孩子不“辛苦”,很多人在討論這個問題時偷換概念了。
李笑來老師也說過,一個人腦子里的概念不清,會導致認知出現偏差,而獵豹CEO傅盛也提到關于成長的:成長就是認知的升級!人與人的差別就在于認知的差別,而概念的清晰也是決定一個人是否聰明的前提。
寫到這里,我在教育孩子理念上,又有了新的認知,因為來自于吳軍老師對自己孩子的教育理念啟發!
吳軍老師就是一個活生生的典范,雖然我成為不了他那么高的社會地位。
但是,昨天李笑來老師直播也說了:效仿牛人的做法,會讓我們激發自己的“鏡像神經元”的神經細胞,它的功能正是反映他人的行為,使人們學會從簡單模仿到更復雜的模仿,從而實現我們的智力發育,變得更聰明!
吳軍老師對自己女兒的要求是“做個好人”,因為他認為那是對孩子最重要的東西,他經常和女兒說:“你們是否能上好大學并不重要,關鍵要成為好孩子。”
他也經常對并不出眾的二女兒講:“不論在學校得了什么壞成績,都沒有關系,只要你告訴爸爸,就是好孩子。”
聽到這里的時候,女兒說:“媽媽,我昨天考試成績是多少多少!”我說:“那你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加油吧!”
而吳軍老師最后說:“他敢于“放縱”孩子的另一個原因就是:他相信人類都有向善的天性,而每個孩子也都有好奇的天性,他們有強烈的求知欲望,引導他們內在的欲望,讓他們自己自覺地去學習進步!”
這觀點讓我想起了哲學家普魯塔克的話
“年輕人不是被等待被裝滿的空瓶,而是被需要被點燃的火焰。”
我們要是能夠理解這一點,就能得到孩子的熱愛!
說了這么多,不知道我將“快樂教育陰謀論”講清楚了沒有?如果您還有不同的建議和看法,歡迎在評論下和我討論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