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教育問題始終縈繞在父母的心頭,尤其是現在社會壓力這么大、競爭如此激烈的情況下,仿佛如一座大山一樣時刻屹立在父母的心頭。
01
上周六下午在某英語培訓機構里,看到了一幕:內心久久不能平靜。
我們團購了一個課程,一共4次課,每次一個半小時。而當一群小班的孩子湊在一起的時候,卻發現有一個特別小的孩子,問了陪同他來的爸爸才知道,這個小孩只有兩歲半。
兩歲半的小男生一直拿著手里的玩具,一直坐在爸爸懷里,不肯離開爸爸。別的小朋友都已經在老師跟前排好隊了,他還是要一直拉著爸爸,要爸爸和他一起進教室,顯然這里的上課方式是不允許爸爸陪同的,只能是小孩獨立上課。
可小孩顯然還沒有到達這樣的年齡,顯然還不能完全獨立上課,他拉著爸爸,不讓爸爸走開,哭著不要走進教室,別的孩子都已經進去了,他還在門口大哭。可憐的孩子。
而更可憐的是:為了盡快讓這個孩子進教室獨立上課,兩個課程顧問在旁邊招呼讓這位爸爸走開,而他們兩人強拉硬抱把孩子帶走,孩子大哭大叫,呼叫著爸爸,但爸爸早就按照課程顧問的說法躲起來了。
過了十幾分鐘之后,一個課程顧問安慰好孩子,拉著抽抽搭搭的小男孩進教室了。
可是不到十分鐘的時間,小孩子又開始大哭,又被抱出來。反反復復三次,孩子再也不進教室了。
可憐的孩子,被家長拖著走進一個又一個培訓課堂,可是他,連幼兒園還沒開始讀呢,還不到可以獨自坐在教室里聽老師指令行事的年齡。在這樣的年齡中,最需要的是在家里、在公園、在自由的世界里自由玩耍。可是,卻被這么殘忍地對待。
看得出,他家里也根本不是沒人帶,爸爸一直帶著來,嘴里也一直叫著“爺爺,爺爺”,在家里肯定有人陪伴和照顧的,也許是現在功利的世界帶給他們大人的影響,非要讓這么小的孩子接受這樣所謂好的“教育”。
我坐在一旁,看著這個孩子一次一次被帶進教室,再帶出來,之后還是哭鬧。我真心想上去抱抱這個孩子,為什么不在家給孩子放放音樂,陪在孩子身邊講講故事,或者帶到公園里享受這肆意的陽光呢?也許是大人想把本該由他們負責的部分交給機構來實現吧。
其實,很想走上前去,跟這位爸爸聊聊天,也許他是不懂愛的,更不懂教育,這么小的孩子寧愿大哭,也一定要交給別人去管理,哪怕哭了很久,也任由他哭。
旁邊坐著等孩子的媽媽們也隨著孩子的哭聲,關心起這件事情來,看著這么小的孩子被這樣對待,都在一旁議論著:“這么小,還沒有上幼兒園,根本是坐不定的,來上這樣的輔導班干嘛?”,“何不趁著現在,好好帶孩子自由地玩一玩,以后想玩,哪里還有時間?”,還有的說“這個爸爸也真是的,竟然這樣讓孩子受折磨”,“肯定是不愿意家里管,所以就送出來讓機構管”,眾說紛紜,不一而足。
這讓我不由地陷入了思考:到底要給孩子怎樣的教育?
02
現在這個社會,處處在宣揚“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處處在宣揚“再不開始就晚了”,于是,各種培訓機構、各種教育機構應運而生、接踵而至,很多家長趨之若鶩、爭先恐后,都唯恐自己沒有走進這樣的機構而落于人后,都擔心自己的孩子沒有參加這樣的培訓就顯得不重視孩子的教育。
也有很多家長抱怨說:“我們也是無奈啊,不參加,別的孩子都會,自己孩子不會,怎么辦?”
確實,這在一定程度上是社會現象,教育資源不平衡,導致有些學校好、有些學校不好,然而,這不是問題的根本。家長的焦慮和互相之間暗自的攀比更助推了這一現象的加劇!
前兩天和某幾位孩子即將小升初的媽媽聊天,提到:“某公辦小學,進入某重點初中,提前錄取很多人”,結果幾位媽媽說:“這都是家長自己在外面拼的,根本不是學校里面教得好”,一時間,我竟啞口無言。
到底要給孩子怎樣的教育?這樣的教育難道就是好的教育嗎?我茫然了。
03
最近我的一位同事正在為兒子揪心,看得我也為她感到憂愁。
她兒子在魔都數一數二的公辦小學就讀,從一年級到四年級都很乖,學校里面的課認真學,課外經常被媽媽拖著走進一個又一個培訓機構補課,每當聽到她提起又去哪里補課了,又去哪里參加競賽了,我都為他兒子感到難過,每晚作業做到十點多,根本沒有喘息的機會,雙休日也都是排滿的,真是不容易。然而,他媽媽卻說“他們這樣的在學校根本不算啥!”我瞬間為我兒子的未來感到憂愁,這才小學,就要這般逼迫嗎?初中、高中、大學又要怎樣呢?
最近,聽同事說,她家兒子因為不好好聽講,在學校被老師當差生,在家里也開始叛逆,她每天愁眉苦臉,不知道該怎么辦了。
我也不知道該怎么辦。我內心中特別希望地說,看到她帶著她兒子自由地去玩耍,不再是被那些競賽、那些培訓班所限制,給孩子更自由、更自在的少年生活。
當然,估計又有不少家長跑過來怒斥我,覺得我是“站著說話不腰疼”,可是我最近閱讀了尹建莉的《好媽媽勝過好老師》1和2,又閱讀了她撰寫的《最美的教育最簡單》,我越來越清晰地覺得,不是別人說的都是對的、不是別人都在做的都是對的,人生的路漫漫長,并不是一開始在小學就一定要怎樣怎樣,否則真如我同事小孩那樣,還沒小學畢業就開始厭倦了,那人生未來的路還如何走?不如慢慢來,讓孩子自由選擇人生路,家長在旁邊做好陪伴和適當的引導就好了。
可是,要怎樣一步一步做呢?說實在的,我現在還不能給大家提供更好的指引,所以這篇文章寫了好多天,今天才發布出來。
一方面,因為我的孩子才剛剛4歲,我現在主要做的只是親子陪伴閱讀和高質量親子陪伴玩耍,別的我其實也沒做什么,不曉得我這樣做的是否有效,還沒有任何驗證;另一方面,我自己也在不斷學習和積累,我會在今后的日子里與大家分享閱讀感受和體會,給大家提供盡可能全面地觀點和視角。
育兒先育己,一直是我秉承的理念,在做父母的路上,我們需要一直努力,愿我們共同努力擔當好父母的角色,一起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