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象 意象 抽象

? ? ? ? ? ? ? ?

? ? ? ? ? ? ? ? ? ? ? ? ? 中國山水畫創作初探 /景 平

? ? ? ?中國山水畫的發展有其深刻的歷史背景和文化淵源,最早的山水畫是從人物仙蹤故事畫的背景中分離出來的,后來,一些文人畫家受玄學和山水詩的影響,覺的山水畫這種藝術形式最能表達自己的心境,有“澄懷觀道”清滌精神的作用,能更好地展現自己的精神氣質與文化修養,于是這些文人畫家們便極力推崇山水畫,到了唐末,山水畫已成為最能展現中國人儒釋道思想文化內函的重要視覺藝術表現形式之一,明時,唐志契更認為“畫中惟山水最高”。


? ? ? ?早期的中國山水畫是以寫實為主的,表現具象的山水風貌,師法自然是山水畫創作的先決條件,畫家要寫生,要胸有丘壑,才能左右逢源,妙手成畫。張躁說“外師造化,中得心源”,主張“心師造化”(姚最語),強調心靈對景物的變化升華作用。中國山水畫經過幾代畫家的努力,技法逐漸完善起來,各種樹法、山石皴法也程式化地形成了,被編進了畫譜,影響了以后一代又一代的山水畫家,程式化了的技法當然也禁固了一些畫家的思想。不管畫論及技法如何發展,都未脫離對自然山水具象的描摹,認為“山川存在之于外者形也”,形講的就是山水畫的具象,要以形寫神,是講要在具象的基礎上達到意象。中國山水畫能以主觀情思感化物象,才能獲得藝術的情趣;反之,有情趣的山水畫又是審美胸懷的寫照、人格精神的張揚。范寬講“師造化”也講的是師具象的山水,他提出“與其師人,不若師諸造化”。遂隱于終南山太華巖隈林麓之間,常常危坐終日,縱目四顧,對景造意,觀察山林間的早霧晚霞、晴陰雨雪及四時變化,為山川林壑寫照傳神。

? ?

? ? ? ?中國山水畫表現并非完全象西方素描那樣的具象,而是具象基礎上的意象,就象齊白石講的那樣,“畫好在似與不似之內,太似媚俗,不似欺世”,中國山水畫正好取其“中庸之道”,在似與不似之間抒寫文人“胸中丘壑”,從“師造化”到“抒胸意”,主張要求減弱以客觀物象的形似,要求減弱形似,并不是說完全脫離具體的山水物象,否則,賞畫者就看不出畫的是什么了,那就更無法談欣賞了。那么,如何使具象的自然山水得以意象的再現呢,這就得講抽象的筆墨運用了。駕馭好抽象的筆墨來寫具象的山水,取得意象的畫面效果,這就是中國文人山水畫的目的。中國文人畫家把書法用筆用墨導入了繪畫,“筆墨”在繪畫中除了具有狀物寫形的功能外,還可以被“獨立”地拉來欣賞,這種獨立欣賞便指的是筆墨的抽象美,由于中國毛筆、墨、紙的獨特性,筆墨的抽象效果被放大和強化了,更能淋漓盡致地發揮文人畫家的情趣。范寬用顫動濃重的輪廓線,表現山體堅硬的表面,用紛如雨下,綿綿密密的“雨點皴”形容山體的峻厚,墨色由淺而深,由蒼潤而枯勁,層層點染,使山體產生渾厚的體積感。這里的筆墨是抽象的,但卻表現出了“峰巒渾厚,勢壯雄強”的北方山水的意象美。黃賓虹是中國畫筆墨實踐的集大成者,他將抽象的勾、勒 、擦、皴、染等用筆及干、濕、濃、淡等用墨應用于繪畫,以書駛筆,給與了筆墨個性,如枯筆表現了一種蒼茫美,濕筆表現出了一種華滋美,不同性格的筆墨在畫面中和諧的相處,表現出作者胸中山水的意象之美,這里的筆墨也是抽象的,(西方平面構成,色彩構成等美術理論講的即是點、線、面、肌理、色彩等的抽象美,其實這些在中國畫中早已被運用)可是得到了畫家完美的駕馭,構成了“筆妙墨精,神運貫通”的意象山水 “。

? ? ?


? ? ? ?中國傳統的意象美學,把握著中華民族審美的主體意識,又是抽象與具象的中庸與辯證。意象是中華民族幾千年文化傳統審美的升華”,(張道興語)。中國的山水畫脫離不了具象的表現,妙就妙在它運用了獨具個性抽象美的筆墨來創造意象,具象并不是象西方繪畫那樣畫的惟妙惟肖,但也不能完全拋開形似抽象的讓人不可理解。美的筆墨反映了畫家的學養,也是畫家藝術個性的展示,一個畫家藝術風格的形成不是一件易事,那是藝術上的創造,沿用前人程式化了的筆墨進行創作,那不是真正意意上的畫家,畫家就的創造具自己風格美的筆墨程式。一幅好的山水畫作品,恰是畫家用賦于個性抽象美的筆墨將“真山真水”的具象轉換為“胸中丘壑” 美的意象的。 2009-7-5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