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讀了姜戎的《狼圖騰》。
這部作品極為宏大,橫向來看,它從內蒙大草原的一角——額侖草原講開去,進而描述了整個游牧民族的風貌,同時分析了農耕民族和游牧民族在幾千年的發展過程中的交融與碰撞;而縱向來看,本書記錄了大草原逐漸被破壞,游牧民族的狼圖騰逐漸消逝的過程,令人警醒,發人深省,振聾發聵。
最讓我有感觸的首先是信仰。從書中我們可以看出,生活草原上的人們虔誠地信奉著騰格里,堅信狼是騰格里派來的使者。在這樣的信念支持下,人們對待狼的態度是亦師亦友亦敵。人們為了人畜的安全每年都會打狼,但是不會斬盡殺絕,永遠給狼群一個繁衍生息的機會,而與此同時,人們在死后會選擇“天葬”,將自己的尸體放在野外,讓狼群啃食干凈。因為牧民們認為通過這樣的方式,人的靈魂可以被騰格里的使者,狼帶到騰格里中去。
我總覺得人是需要一點信仰的。因為有信仰就會懂得敬畏,一舉一動都會有章法。正如人們常說的那句話:自律給我自由。所謂的自由一定是在某些規則之下的,若規則不存在則談不上什么自由。至今記得大一時候高數老師問我們的一個問題:起不來的同學想不來上課就可以翹課,所以你們認為,翹課算是一種自由嗎?我用四年的時間來體會這句話的含義。其實這正和書中的觀點暗合。翹課,確實誰都可以做到,貌似是一種自由,然而正因為這件事人人都可以做到,它就不成為真正的自由,同時因為自己的懶惰只好翹課,其實是沒有選擇。而與之相反的早起,不是每個人都能做到,因此做到的人就多了一種選擇,同時他可以評價這節課對他來說是應該去上還是不去,即使不去上課也可以選擇做一些有意義的事情,這是相對來說的更大的自由。
同樣的,牧民們看似被騰格里的信仰束縛著,從而不敢大肆滅狼,但其實這才是真正的大智慧。我們都知道對于草原上的人們來說,草原才是一切。沒了草,沒了草原就失去了一切。但是草原又是那么脆弱,老鼠會大量吃草,并且喜歡挖洞破壞草場,黃羊跑得快,數量又多,又是吃草,又是踐踏,可以輕易毀掉一片草地,還有獺子,還有人放養的馬、牛、羊,每一種牲畜不控制數量就會給草原帶來毀滅性的打擊。而狼就成為了控制這一切動物數量的鐵面無私的法官。在狼群的控制下,破壞草原的因素被控制在一個合理的范圍之內,因此草原可以可持續性發展,幾千年后還有草可吃。這是天地之間的大智慧。
在這本書中,雖然描寫狼的段落波瀾壯闊,但我覺得,最引人入勝的還是由此引發的思考,那些從主角陳陣口中說出的帶有強烈思辨性的深刻道理才是真正的精髓。陳陣是一個被大草原上的狼圖騰洗禮了的北京知青,他迷狼、愛狼、養狼,到最后開始懂狼。他看到的不只是額侖草原上的狼群與人的關系,更是從中讀出了千百年來農耕民族與游牧民族之間的關系。游牧民族祖輩生活在這樣嚴酷的環境中,時刻要面對嚴酷的自然環境,還要面對狼對人的挑戰。因此他們向狼學習,學習兵法、學習狼的精神,同時接受狼的檢閱,淘汰不能適應環境的人畜馬,留下雄壯堅強的人,留下日行千里的良駒,給了他們在元朝時一路向西征服的強大力量。
雖然陳陣口中對農耕民族和游牧民族的評價有些偏頗,但是我們確實應該讓自己的性格中多一些狼性。狼堅強、堅韌、永不言棄、善于抓住機會,同時狼最懂得團隊合作,而這些都是我們需要的品質。
狼圖騰穿越千年,相信它可以帶給我們勇氣和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