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是我第二次讀完了采銅老師《精進》這本書,既然書名的副標題是如何成為一個很厲害的人,那我不妨用書里面的標準和方法來衡量一下自己,看看現階段的自己處于什么狀態,離一個很厲害的人還有多大的差距,這樣才能有的放矢,才能將書中的方法應用于自身,而不是看完了幾遍,甚至做完了詳細的讀書筆記,自己還處于渾噩懵懂狀態,再感嘆一句,成為一個很厲害的人好難啊。
書中的序言我反復看了很多遍,“用更勇敢的方式去生活”這個標題本身就擊中了我。
2016年我幾乎是猝不及防地面臨了很多未知的問題,我敬畏未知,同時也害怕未知。
今年的上半年我終于克服了拖延癥,一路連滾帶爬地把畢業論文碩士學位拿到了,沒有時間面對畢業的離愁別緒,我馬上要接受自己的另一個身份——一個新生命的媽媽。照畢業合影的時候,朋友同學老師恭喜我的雙豐收,我雖然表面欣喜但內心忐忑。我要當媽媽了,我該怎么面對另一個與我有著這么緊密聯系而又獨一無二的新生命,唯有完善自我,精進更多,才能承擔這份責任,都說巨蟹座天生就有母性,以前自己并不這么覺得,如今看來的確如此,突然有了鎧甲,也突然有了軟肋,所以,要“用更勇敢的方式去生活”。
我是一個思考者,我思考如何才能獲得一種豐盈、獨特、完整、自足的人生,思考如何才能拜托內心的禁錮,以更勇敢、更開闊的方式去生活。
言歸正傳,《精進》這本書,從7個主題討論了我們的成長。
時間、選擇、行動、學習、思維、才能、成功
今年下半年,我一直在尋找一個自我成長的框架,一直不得法,正好這7個主題給了我一個很好的啟示,就借來梳理一下現階段的成長。
時間之尺
一個人如何對待他的時間,決定了他可以成為什么樣的人。
一直以來,我都堅信瀟灑姐那句話:“時間用在哪里是看得見的”。從自己一直以來不間斷的健身,到一直關注個人成長來看,我對待時間的態度是比較珍惜的。
可是卻遠遠沒有達到孩童般的鄭重,有時候會敷衍,有時候會遲疑,還有時候會搖擺,無法沉浸于當下,想要專注投入,卻又被其他念頭牽扯著。
對比林德沃提出的對待時間的十條建議和采銅的一對一建議,我挑揀了自己現階段存在困難的幾條如下:
生活在當下——不瞻前顧后,不左顧右盼,不患得患失。
說真的挺難的,對我而言,看書的時候看書,看劇的時候看劇,吃飯的時候吃飯,放下手機,不同時做看微信刷微博的這些事情,即使做也是刷微博的時候專注刷微博,聊微信的時候專注聊微信,同時做兩件事情,并沒有提高太多效率,還讓自己長期處于分裂狀態。
留意自己擁有的空間并享受它——找到自己的“獨享時刻”,不要疲于奔命。
其實和上面的問題有相同點,由于疲于奔命,不然專注與獨享時刻,這個毛病下半年一定要改正過來。計劃引入每日冥想,從每天5分鐘開始,逐漸到15分鐘。
視未來存在于當下——未來并非遙不可及,他就出現在即將到來的每一分每一秒。
下個月開始,我的時間就會面臨被另一個新生命分享的狀態,而且這個狀態還會持續相當長的一段時期,我最近一直在做心理建設,我害怕失去自我,害怕應對不來,我需要取舍,需要正視我將不再擁有太多整塊時間這個現實。我需要盡快學習如何利用碎片的時間,利用一切邊邊角角的時間完成自己一些微小的目標,啟動自己的微夢想計劃。讓自己不至于太過失落。
9月份開始我要處理好書中提到的“遠期未來”和“近期未來”,抓緊碎片時間去做長半衰期的事件,暫時不考慮收益值。
避免陷入“選擇無能”和“執行無能”。
在健身之外,再找到一項長期的業余愛好,目前鎖定的目標是——手帳or思維導圖。(這兩者其實也并不沖突哈,二選一只是想讓自己別太貪心)
巴拿馬
警惕“滿意原則”,我們需要的是不受環境左右的來源于內心的“最優選擇”,“最高目標”。
這個方面我倒是沒有什么困難,一直以來我都這樣告訴自己:
“我不需要退而求其次的生活”
這是我努力精進的源動力。
下階段的主要目標應該在于“改造”工作:1.重新分配工作時間【爭取在工作時間中能夠擠出一部分閱讀寫作的時間】;2.簡化工具【使用doit.im和outlook統一管理】;3.增強橫向領導力,掌握工作節奏【減少加班】;4.外顯自己的工作業績,獲得上級對我工作流程和思路的支持【不因為生孩子影響晉升】
產假期間的主要目標在于“改造”愛好:作為一個淘寶資深級買家,是不是要考慮把這種“消費型愛好”升級為“生產型愛好”,孕期買買買也沒少剁手,應該給愛用物做個總結。月子餐,產后恢復也是我會重點花錢地方,各種經驗總結也少不了。
人生就是持續反復的構造,它既是不斷延續的,也是不斷變化著的,就像一個故事,有沖突、有轉折、有高潮,也有預埋在暗處的種種伏筆,在某一個時間節點發揮奇效。
不管你做了哪個選擇,你的某些東西永遠不會改變,最終帶著你走向目的地的,可能并不是某一個選擇,而是那些你不會改變的東西。
DO IT NOW
一件看上去繁難的事,只要開始做了,就會變得越來越容易。
無論是時間還是巴拿馬,如果你不去做,一切都是個p。而且你還不能忽視那些小事,小事會讓你的焦慮值呈幾何數量級增加,如果還想拖延那些大事,起碼先把小事都消滅掉吧,你會被強行續命幾分鐘。
大事化小——“精益創業”中提取的概念“最小可行產品”,這個其實就像寫論文一樣,我們總想等到準備好的時候再開始動筆,孰不知那個準備好的時刻就是不會到來,更不知道你boss的審美如何,還不如趕緊甩給他一個初稿,得到反饋意見之后,有修改方向再仔細描摹來得容易,是的,畢業論文等等學術文章就是這么來得。。。。。。
回想一路以來工作和學習的情景,作為一個執行能力還比較強的我,行動力并不弱,我往往是因為情緒化進行拖延(巨蟹座的情緒化也是沒誰了),在面對外界反饋的時候,我的情緒不能保持平穩,就不能心平氣和地繼續做事。
書中把外界反饋分為了三種:正面肯定;否定批評;提示未知。
下階段的修煉,我的大方向就是面對任何反饋,告訴自己那只是信息,只是文字,不要牽扯自己的情緒,集中精力在如何優化行動上面。記住,批評我的人,并不是在評價我,而只是在給我提供信息。
現階段我已經掌握了一定的行動技巧,如書中提到的 核心思考區間,分圖層工作法等。
行動之前的自我提問環節及行動之后的反思,是我的薄弱環節,這是影響我學習思考深度的重要原因。
下階段我給自己制定的目標,在行動之前我要利用@彭小六 老師推薦的黃金圈法則進行提問。
行動后的反思,也給自己一個書中的反思模板,這個模版有些復雜,實際應用的時候可以簡化。反思模版
除了這個反思模板,書中提到了三個反思關鍵點:
保證及時性——利用手邊的一切工具,及時記錄,定期整理。
梳理“反應鏈”——相當于在腦中再現一遍流程,理解發覺背后機制。
關注意外現象——難度較高,一旦完成是打開認知局限的方法,保持敏感,克服思維惰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