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常常會覺說:“等我有時間了,我就去做……”有時候這句話是真的,有時候卻不一定是真的沒有時間。如果你擁有100年,1000年,是不是才算有時間,如果生命只剩下以1天、1小時來計算,是不是才算沒時間?
電影雖然在一些劇情安排上雖然沒什么特別的出彩,但“時間規劃局”這個概念卻是十分新穎。當“時間”成為貨幣,25歲之后人們吃喝拉撒睡皆以花費時間為代價,一杯咖啡昨天是3美分,今天是4美分,一趟公交車是2小時,所以你不得不時常掀起袖子看看自己還剩下多少時間。當然這是窮人區的常態,富人區則完全不同,富人們擁有大把的時間,他們不需要與時間賽跑,于是凡事慢慢悠悠享受奢靡,在賭場上可以隨意消耗幾百年而不足惜。
時間究竟是要用來做什么?
電影以一位不想得永生的富人的死為線索展開,在代頓這個窮人區,人們拼命工作,也不過是能夠獲得幾個小時的生命,但酒吧里突然出現一個擁有100年的富人。與其他想獲得永生的人相比,這位富人卻覺得活夠了。
既然不是每個人都可以獲得永生,又何必強求永生?正如富人區大銀行家的女兒問她父親的話“你是否真正活過一天?”比追求永生更為重要的,是每一天都過得有意思有意義。相比電影中的人,我們無疑是幸福的,每個人都擁有大把的時間,無需去賺取更多的時間來延續生命。事實上,很多人不僅是不珍惜,還在浪費生命。
如果把剩余的時間刻在我們的胳膊上,每時每刻都在倒計時,是不是我們便不會把時間放在那些無關痛癢的事情上,不會放在那些消耗自己元氣的爛人上,不會浪費時間在因為別人而做的事情上?會不會我們更會把時間放在自己想做的事情上?花在讓我們開心的人身上?誰知道呢?
我們唯一知道的是,不論電影與否,沒有多少人會永生,生命的是時間有限,我們唯一能把握的,在有限的時間里去做自己想做的事,而不論做什么事,不悔此生。
那條貧富鴻溝是否真的無法跨越?
電影或許還想說的是達爾文那句話“適者生存”,是窮人與富人之間如此明顯的等級差別,窮人就得死,富人可以得永生。
弱者得死,強者生存,究竟是對是錯?把它放在動物世界,很少有人會覺得有什么不妥,一旦放在人類世界,便不一定了。因為人們有同情心,因為每個人都可能會淪為“弱者”。電影中男主角因為意外情況獲得了100年,之后通過賭博又獲得了1000多年,成了活脫脫的富人。如果有資本,在現實世界里,是不是有很多普通人可以翻身變富人?可惜很多有才華之人可能就敗在這原始資本上。于是,窮人越來越窮,富人越來越富,馬太效應越來越明顯。
但當人們抱怨這一現象的時候,反過來想,信息公開化,互聯網化的今天,雖然富人越富,更多的則是廣大普通人也擁有了更多的機會,是真的懷才不遇,還是真的懷著才?也是需要反思的。這道鴻溝是否真的沒有人跨過去?與其抱怨種種,不如看看他們是如何跨過去的,還有什么辦法跨越,才最實際。
對于大多數人來說,我們擁有不必斤斤計較的時間,不必擔心時間太久而讓生命無趣,也不必擔心時間只剩下一天奔跑著度過,幾十年,時間剛剛好。擁有大把時間來做有趣有意義的事情,去愛愛你的人,何嘗不是一種幸福,而這種幸福,你把握住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