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準備:新鮮土壤、白紙、盤子、放大鏡、塑料杯、攪拌棒、水、抹布。
教學設計:本節課我沒有上3.5,直接上的3.6,旨在通過對土壤的觀察知道土壤里有小石頭、沙、黏土,下節課再來比較。通過提問“之前我們一直都在研究巖石,那么大膽猜測未來巖石會變成什么?”,因為這節課我讓學生自備土壤,所以學生很容易會回答土壤,當然他們在土壤里也發現小石頭。引出本課主題:觀察土壤。
通過眼睛看,可以發現土壤里有動植物殘體、小石頭、沙。這里告訴學生小石子和沙就是巖石破碎后形成的。
用鼻子聞氣味,發現土壤有泥土味道,這里給學生科普土壤里還有腐殖質,順帶告訴學生下雨后常常聞到泥土氣味。并播放了腐殖質的科普視頻促進理解。腐殖質越多,土壤越肥沃。
通過沉降實驗,讓學生發現最上面有氣泡,說明土壤有空氣;接著發現靜止后會分層,繼續告訴學生最下面是沙礫(小石子)、依次是沙、粉沙,最小的是黏土。
通過觀察密封袋里的土壤有小水珠,說明土壤里有水。
最后告訴學生科學結論是不斷更新、補充完善的,要學會運用多種方法觀察事物。
【教學反思】
今天教研員劉姝老師、鐵中府河的兩位老師、和我校劉洋老師來聽我的這節隨堂課,大家提出了很好的意見!
1.劉老師說只要教材沒有明顯的錯誤還是按照教材上。比如學生已知了巖石、沙、黏土的基礎上,再去觀察土壤會更加有目的,不然小朋友不知道土壤里這些是什么。
2.前面提到我只用了新鮮土壤,這節課大家指出還是得用干土壤,干土壤讓學生去捻,更能感受到顆粒大小不同的沙礫和石頭。
3.土壤應該是包含大小不同的顆粒(小石頭、沙、黏土)以及腐殖質、水、空氣等。我上課提到了動植物殘體也是土壤的一部分,經過大家反饋發現動植物殘體并不是土壤,要等到微生物把殘體分解成腐殖質,才是土壤的一部分。
4.器材方面,土壤裝在了密封袋里,學生需要把土壤倒在杯子里容易撒的到處都是,并且也容易倒的量不好把控。所以這里應該再配上小勺子!
5.因為這節課有水,所以我準備了抹布。但是學生舍不得用抹布擦土,所以這里應該再配備紙巾!
6.劉老師說“將軍趕路,不趕野兔”。我上課提到了腐殖質,順帶提到了有機質,但其實學生并沒有這樣的疑問,也就沒必要提到!還有后面的題,也要貼合教學目標。實現教學評一體!
7.每節課都應該布置作業,但又不能布置太多。那怎么辦呢?比如這節課可以布置給同學講一講什么是腐殖質。
8這個單元都比較難上,實驗材料的準備!比如這節課,可以提前兩周把新鮮土壤自然晾干!所以要提前備課,大單元備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