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言道,家有一老,如有一寶。家中有一個老人幫助帶帶小孩,做做家務,確實是一大幸事。
父母還年輕的時候,我家小孩都由他們從小帶到大,我和愛人從未花過什么心事,1到5樓的樓道衛(wèi)生、家里的收拾都是父母幫助完成。后來,父母年紀大了,行動不便,樓道和家里的衛(wèi)生才由我來打掃。
老人年紀不大時,還能幫助后輩們料理家務或者起碼能夠照顧自己的時候,后輩們說:家有一老,如有一寶,這是最正常不過的事情。
當老人年紀大了或生病不僅不能幫助料理家務,還需要后輩的照顧日常生活或者臥床不起,生活不能自理的時候,還有多少人會說家有一老,如有一寶呢。
俗話說,久病床前無孝子。中國人的傳統(tǒng)習慣是養(yǎng)兒防老,但當一個人老了,不能自理生活,臥床不起的時候,又有多少孝子賢孫,能夠長時間的全心全意地照料老人?
中國社會即將進入老齡化社會,當我們這些六、七年代出生的人,步入老年的時候,也就進入老年社會了。
有誰去認真的想過如何去度過老年生活?我想一個人應該是有質量的生活才活得有意義,也就是說人老了仍然能夠做點有意義的事情,或者能吃能喝,如果一個老人既不能做任何事情,又不能吃喝玩樂,或者不能料理自己的生活,如同行尸走肉的活在世上,也就沒有什么意義了。
有人說,好死不如賴活。如果一個人年紀大了又久病臥床不起痛苦地活著,那還不如像國外一樣實行安樂死,省得痛苦自己又拖累后輩。
以前提倡養(yǎng)兒防老,主要是農業(yè)社會,老年人年紀大了失去了勞動能力,需要兒女們提供吃穿用等生活物資。如今,隨著社會的發(fā)展,老年人都有自己的養(yǎng)老金,不需要兒女來提供生活物資,只是在不能料理生活的時候才需要的兒女們照料生活。
如今,老年人和年輕一代,一方面存在代溝,另一方面生活習慣不同,老人和子女長期在一起生活上難免產生矛盾。所以很多老人都希望單獨生活。
我的父母也是一樣,和我們樓上樓下的住著,單獨過著自己的生活。父親去世以后,本想讓母親與我們在一起吃飯,可母親還是習慣一個人吃住,仍然和我們樓上樓下的住著,既方便照應,又有單獨的自由空間。
我們這一代人老了以后如何生活,如何養(yǎng)老?我想,我們都有自已的養(yǎng)老金,物資上不需要子女供養(yǎng),也不愿意同子女在一起長久的共同生活。
日常生活中,很多人把年老的父母送進養(yǎng)老院,或請保姆照應。而在農村有些老人的生活可就悲催了,由于老人自己沒有多少收入,完全靠子女供養(yǎng),看子女的臉色生活。孝道一點的子女會輪流供養(yǎng)父母,而有的不孝子女像踢皮球一樣,把老人踢來踢去也是常有的事。
養(yǎng)兒防老,積谷防饑。這一傳統(tǒng)觀念隨著社會的發(fā)展正在發(fā)生變化,養(yǎng)兒防老并不是未來老年人的唯一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