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生活》是2012年出版的,“當代短篇小說大師”艾麗斯門羅的收官之作。寫作40余年,門羅載譽無數,為同時代的作家們所敬仰。
2013年,門羅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的肯定,成為第13位獲得此獎的女性。
下面,對她的最后一部短篇小說集,進行淺析:
一、寫作主題
逃離是整本書最鮮明的主題,貫穿全書始終。
《漂流到日本》里的女主角,對妻子、母親的雙重角色的逃離,她渴望逃離沒有交流的婚姻,逃離自我成長的對立面--孩子。
《亞孟森》里的女主角,逃離了宗教氣氛森嚴的祖父母的家,最后又逃離了深深傷害她的男人。
《離開馬弗里》里的利亞,逃離了專制的父親、花心的丈夫、負心的神父,雷的妻子身患重病,真心相愛的兩人,也渴望逃離這種無奈的困境。
《沙礫》里的母親,逃離了平淡的家庭生活,追求激情,她的孩子卻渴望逃回原來的家里。最后,前任老公、激情的對象共同造成了女兒的死亡,痛失女兒的母親,只能逃回城里,認命地工作。
《庇護所》里的姨媽,一直被姨夫所控制,在乎他的每一個表情,仰他的鼻息。最后,她終于厭倦了,要逃離這種被控制的狀態。
《驕傲》里的兔唇男主角,一生逃離別人的同情和嘲笑,為此不惜從真愛他的艾達身邊逃離,最終逃離了愛情。
《科莉》里的瘸腿富家女,為了別人施舍的愛,甘愿被勒索,幾乎逃避了一生的真相,直到她不得不面對現實。
《火車》里的男主角杰克遜,小時候受過后媽的性侵犯,導致對性一生無能。所以,每當他必須面對真摯的愛情時,他要做的就是逃離,遠遠地離開,留下了兩個心碎的女人。
《湖景在望》里的老年女主角,腦子里唯一的念頭,就是從療養院逃出去,從老年孤苦無依的境地里逃出去,可惜,她的身體狀況,讓她無能為力。
《多莉》里的老年女主角,渴望從平靜的等死生活中逃離,然而,一旦生活出現了變故,她第一個想到的,仍然是逃離不堪的狀況。
最后四篇小說,帶有半自傳的性質,讓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門羅小說的永恒主題:逃離專制的家庭、霸權的父母、文化貧窮的小鎮、沒有活力的婚姻、為人父母的責任、宗教的束縛。
前10篇小說和4篇自傳,都這些主題反復進行了描寫、刻畫,然而,每一個故事都讓人耳目一新。這要歸功于門羅的寫作技巧。
二、門羅的小說寫作手法
1.寫作視角是傳統的全息視角
即寫作者知曉一切,擁有超越一切、理解一切的上帝視角
2.她的小說敘事方法,打破傳統線性敘事
門羅善用時間、回憶,來打破事件的正常進程,用回憶重新解釋整個事件。比如《漂流到日本》、《沙礫》、《火車》、《多莉》。
3.敘事方式循環往復
一個逃離是進入下一段關系的開始。比如《漂流到日本》、《離開馬弗里》、《火車》。
4.善于運用文學典故寫作,善用隱喻
與曹雪芹《紅樓夢》里的“賈寶玉、林黛玉”這類名字的功能類似。比如《離開馬弗里》里的利亞,名字出自《圣經》,意思是永遠得不到丈夫的愛的女子。利亞只有上帝愛她,又反諷了一把宗教信仰。
5.用環境襯托人物的心境
這一點是傳統的文學表現手法,門羅處理的很自然、符合邏輯。比如,在《亞孟森》里,用冬天陰冷的天氣,來襯托女教師來這里執教的冷遇。《沙礫》里的大雪不停地下,來襯托了母親、孩子們對未來不安的心理。
6.善于運用心理描寫,并且描寫精準。
雖然小說是用上帝的視角,來交代事情的發展的,也會不時地透過男女主人公的眼睛、記憶,來交待事件發展的進程。
每當這個時候,門羅就會特別地描寫他們的心理狀態,通過他們的態度,對過去發生的事情,進行一個評價,對未來要發生的事情,做一個預告。比如《漂流到日本》、《驕傲》、《火車》等。
7.哥特式寫作風格,轉折驚悚
門羅擅長給讀者挖“坑”,將本來正在發生的事件,以令讀者意想不到地方式結局,給讀者以大大的驚嚇。
比如在《漂流到日本》里,女主角剛愉悅地跟人偷完情,回來發現孩子竟然不見了。然后對女主角的恐慌心理,進行了細致描寫,把她的恐懼情緒無限地放大。我讀到這一段的時候,受到了驚嚇,類似的還有《沙礫》。
讀到《湖景在望》的時候,我就完全覺得很驚悚了,仿佛自己處于了那種,老無所依、孤苦伶仃、絕望哀怨又無可奈何的恐怖境地中。
8.借鑒了電影表現手法,畫面感很強
比如《漂流到日本》里,女主角想象女兒找媽媽的描寫,很容易讓讀者看到一個惶恐無助的小女孩形象。
《亞孟森》里,人到中年的利亞,在談失去孩子撫養權時說的話,很容易讓讀者看到,一個身材臃腫、滿臉悲傷悔恨的女性形象。
9.諷刺高能
門羅非常擅長反諷,在她所有的小說里,到處都是她對男人、男權,辛辣的諷刺。
在這部小說集里,父親是專制霸權、愛打人的;丈夫是冷漠、自私、專制、不負責任的;男人是自卑的、懦弱的、因循守舊的。
請大家在看書的時候,將這些形象對號入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