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次我們講了喝咖啡的第一因——提神,我們這期要講的是由提神帶來的第二個喝咖啡的理由——裝逼。
舉個我親身的經歷,這個經歷可能和我做咖啡行業有關,我會特別關注和咖啡有關的事情:
你應該知道在乘飛機的時候中途都會有“飲料時間”,這個時間空姐會詢問每個乘客:“您好,要茶、咖啡、還是飲料?”
特別有意思的是,當回答這個問題的乘客說“我要咖啡的時候”,聲帶發出的共振就是要比喝茶、喝飲料的要更大,而且能感覺到一種不知從哪來的“自信”。
當輪到我時,我可能會多加一句“咖啡是甜的,還是苦的?”在國內得到的答案基本上都是“甜的”。此時我會說:“那我要茶吧?!?/p>
頓時我會感受到很多磁場在向我這里射過來,那是一種覺得我在“裝逼”的磁場。
由于我是業內人士,按理來說我只是在做一件我認為很平常的事情。奇怪的是,我竟然在那一瞬間感受到了一絲快感。這讓我產生了思考——為什么呢?
思考后發現,原來咖啡就是一個天生自帶“裝逼光環”的產物。
Part One
先來簡單了解下裝逼這個詞的兩層意思:
明明不懂,裝的很懂的樣子。
明明很懂,裝作不懂的樣子。
顯然,我們今天要說的是第一種,因為咖啡這東西還是屬于大多數人不懂的狀態。
只有在大多數人都懂的情況下,而你要顯得你更懂的時候,才有可能出現“明明很懂,裝作不懂的樣子?!?/p>
也就是我們常說的——過分謙虛等于驕傲。
比如,我們去K歌房K歌時,會出現那種一直說自己不會唱,最終隨便唱了一首歌,所有人驚呆的那種人。我們一定會認為他就是在裝逼!
我相信任何一種文化全靠裝肯定是支撐不起來的。一定是有一群人真的找到了那個“懂”的點,使得那些還沒有“懂”的人先通過“裝”來過度。
這次我就來說下,那群“懂”的人到底是如何形成的?
Part Two
A人群——因為上癮,順便裝個逼。
自古以來喝咖啡是件很有逼格的事情在不停的被傳承。
從最早的公元9世紀咖啡被埃塞俄比亞的牧羊人卡爾迪(Kaldi)發現咖啡原來是能夠讓人興奮的果實開始,咖啡就以“自上而下”的方式進入每一個它還未涉足的地域。
所謂的自上而下,我舉個簡單的例子。我相信你一定聽說過LV的故事,這是個曾經給貴族做旅行箱的品牌,由于當時“有錢都買不到”,使得之后“有錢買得到”的時候就顯得特別有逼格,以至于只要一有錢就一定要買一個的狀態。
咖啡是非洲傳入阿拉伯世界后流行起來的。15世紀左右整個歐洲和阿拉伯國家都是君主專制的國家,咖啡這種舶來品想進歐洲,必然要先供奉進皇室進行品嘗。
在當時的咖啡師做咖啡的過程中,會把咖啡如何提神的功效,以及當地的文化告訴貴族們。此時,咖啡特殊而迷人的香氣,第一次聞到的人基本上都會產生特別愉悅的感覺。(如果你還能回憶得起來的話)
但是,當喝的時候就沒那么愉悅了,第一口的下去肯定懵逼。
由于是貴族人士的關系,要考慮到顏面和修養。雖然這味道無法接受,不過還是會裝的很會喝的樣子,并表現出高貴優雅之儀態。
此時周圍的大臣們早被聞到的咖啡香味神魂顛倒,再看著貴族們喝的津津樂道,內心早已萬馬奔騰。但由于不知道味道到底如何,內心就給自己定了個小目標——等我發達了,一定要喝咖啡!(這感覺和買LV包包的心態如出一轍)
看到這里,如果你喝過黑咖啡,一定有過相同的體驗。
接下來就是發生在少數人身上會發生的事情了:
上次我們說過咖啡因的功效就是提神,那些喝過咖啡后的人開始變得興奮起來,從而忘記了之前不美好的口味體驗。實際上大部分還是無法接受咖啡原本帶來的苦味,只會有少數人被咖啡因套住。
這些人開始調整自己慢慢的去習慣咖啡的苦味,而周圍會有兩群人對這些“堅持”喝咖啡人做出不同的反應:
第一群是已經喝過但再也不想喝的。
這些人會想:這么難喝的東西還在喝,真會“裝”。
第二群是想喝卻喝不到的。
這些人會想:等我有權利了,一定得喝咖啡!
哪些正在喝的人會出現三種感覺:
喝咖啡能提神。
原來不是所有人都能喝咖啡。
有人想喝還喝不到。
這三種感覺復雜的交織在一起,讓喝咖啡的人越喝越想喝,越喝越有味道。
好,我們把視線放到大臣身上。當這些見過咖啡的大臣們終于有機會喝到咖啡的那一刻,以上的情況又會再經歷一遍。
一定會有多數人再也不喝,也會有少數人被吸引,大臣的下一層開始羨慕……
以此類推100次,也許正好就是現在的你。
這是屬于最正統的“愛上咖啡”的人群,他們直接喝了苦咖啡,又因為咖啡因的作用,倒逼接受苦咖啡后,順便裝個逼的A人群。(這群人較多的是出現在老一輩的人身上,因為過去沒有像現在有那么多“甜咖啡”。)
B人群——我的Taste就是這樣!
這群人比較奇特,他們并不完全因為咖啡因所影響,只是恰巧找到了自己的味道。
我們常會說到一句老話:眾口難調。
比如:
你喜歡甜的、我喜歡苦的;
你喜歡牛奶、我喜歡豆奶;
你喜歡熱的,我喜歡冰的。
可在這群人喜歡的口味恰恰是比較冷門的:
喜歡“苦味”
喜歡“酸味”
對于這群口味特殊的人群來說,由于他們從來不會去買那些和甜味、奶味相關的任何東西。以至于,要不是正好是你的親人,通常你是看不到他們的。
但咖啡館的出現,讓這群人開始出現在大多數人的視線里,因為咖啡館里有她們喜歡的味道。
當他們出現在咖啡店時,特別是現代咖啡館——大多數是以甜咖啡為主的咖啡店。會立即造成明顯的反差。
由于這群人從來就是被分為“少數人”的類別,所以早已習慣其他人七嘴八舌的評價。
以至于都會表現的特別的不Care別人的感受。
這是句最常用的話術:“不要糖,不要奶。”
實際上她們的心理狀態并沒有像A群人的那么復雜,她們的需求就是:
“只要是苦的就行” 或者 “只要是酸的就行?!?/p>
由于他們口味的特殊性,也不會去嘗試什么新的口味,以及對咖啡再深入的了解。
所以,你不可能從他們這里得到任何精神層面的解釋:
比如“為什么喜歡喝黑咖啡?”
他們只會告訴你一個答案:“好喝?!?/p>
是的,這就是有個性的B人群。
以上這兩群人,組成了咖啡很裝逼的中流砥柱。就像你現在住的房子,無論裝修的多么富麗堂皇,還是清新可人。沒有底部那20%的底基,那房子可就什么都不是了……
C人群——為了裝逼和甜食而去,卻不小心入了坑。
剛剛我說到,現代的咖啡店完全能夠做出一杯又有咖啡香,又有甜味、又有奶味的“咖啡飲品”。這可以說給甜食愛好者披上了一件華麗的外衣,也給大多數人打開了一扇可以“喝咖啡裝逼”的大門。
無論咖啡的味道做的多么不容易喝出“苦味”,但咖啡因依然還是在那里,這使得那些經常喝“甜咖啡”的人,慢慢的對咖啡產生了“上癮”的感覺。(和A人群一樣的狀態)
甜食和咖啡是有本質區別的。如果每天都讓你吃一塊芝士蛋糕,你對它一定會產生厭倦感,甚至是只要一提到它你就想逃,這是因為過度的甜食會產生膩的感覺。
所以,甜食會被你的身體自動排位到“偶爾爽一下”的位置。
而咖啡是可以每天喝的,因為它只是讓你興奮,大腦不會拒絕興奮這件事情。
這就像你小時候可以玩一整天的“電動游戲”、辦一整天的“家家酒”。只要父母不叫你,絕對裝傻!
入坑一階——減糖:
開始嘗試一些加牛奶,但不加糖的咖啡。你會發現了一個月的咖啡支出,竟然少了!
入坑二階——減奶:
你覺得牛奶天天喝,喉嚨難受。開始嘗試一些不加奶不加糖的咖啡。你又發現了,一個月的咖啡支出,又少了很多!
最后,你就慢慢的變成了“A+B”的狀態,你的表現是:
不要糖、不要奶的咖啡,謝謝。
“咖啡”偷笑著說:“歡迎加入“中流砥柱”的一員?!?/p>
D人群——只要不是咖啡就可以。
D人群中有一部分人和C人群去咖啡店的目的一樣。不同的是,他們對咖啡因特別的敏感,一喝咖啡就會特別的興奮,以至于晚上睡不著。這就讓他們產生了很大的反感,一聽到咖啡就害怕,所以就更別提“上癮”了。
她們最常說的是:我喝咖啡要睡不著,不含咖啡就可以。
另外一部分人則是為了咖啡店營造出來的“逼格氛圍”而去,咖啡店特別適合作為客戶會面的地點。同樣是會面,選擇咖啡店和選擇甜品店,給人的感覺是完全不同的。(要感謝A群人和B群人)
而且他們知道喝咖啡因會上癮,所以,基本上也不太會點咖啡。
D人群可以說是咖啡店的“多數人”,雖然不喝咖啡,但又因自身其他需要而經常出入咖啡館。以至于必然要聊到喝咖啡相關的事情,但又由于不喝咖啡,就會顯得底氣不足,從而導致被套上了一個“裝逼”的帽子。
Part Three
總結:
咖啡原本就是苦的,卻還是有那么多人在喝,就這個行為來說,確實很裝逼。可能有些人是為了裝逼而去的,但最終一定不是為了裝逼而在喝咖啡。
去咖啡店喝咖啡的群體主要分為四種:
1、直接愛上苦咖啡的人,在提神和難喝之間,向提神妥協,習慣接受難喝。又因為感受到自己的不同及別人投來的羨慕,順便裝個逼。
2、愛好苦味/酸味口感偏好的人,喝咖啡只是為了滿足的自己特殊的口味。
3、從甜咖啡開始,到黑咖啡結束,不小心入坑的人。
4、由于咖啡因會上癮導致不喝,以及那些喝的不是咖啡,喝的是環境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