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四歲孩子,家長發(fā)朋友圈說晚上把孩子揍了一頓,總算老老實實寫拼音作業(yè)了,接著反思說畢竟才上幼兒園啊,要求事事應對自如,自己確實太過了。
一個六歲孩子,就是風靡網絡的上海老教授長文描述的“牛蛙孩子”,那個艱辛苦逼幼升小的孩子,從三歲開始風雨無阻被家長帶領奔波各種培訓學習班,最后無緣四大牛校,還患上了抽動癥。
一個上小學的孩子,家長反復追問為什么孩子寫作業(yè)拖拉,不認真,光是顧著玩,自己搞的筋疲力盡,心力交瘁,道理說了一籮筐,就是沒有效果。
一個上初中的孩子,家長找到我說眼看著中考了,孩子學習成績不好,不急不躁,看不進書,還纏著要買新手機,送去輔導班一對一學習,自己苦口婆心說道理,改觀甚微,著急詢問如何辦。
假如列舉下去,太多太多。
如同有家長說的,知道過分要求孩子不合適,可是作了家長就身不由己啊。
振聾發(fā)聵,但是我們還是要追問,什么孩子學習成了折磨家長的事情?
“為你好,受不了”,打著為孩子好的名義,卻領不到孩子的情,其中究竟不難明白,只是家長不愿意承認罷了。說出來的是原因,比如不能輸在起跑線上,學習不好如何有個好前途,作為家長我是為了孩子好;說不出來的是動機,羞羞答答,無法理直氣壯,比如面子,比較,不服輸,寄托希望,光宗耀祖,家長憑子貴。
分析原因可以體現在幾個方面:
一是家長著急焦慮。“牛蛙孩子”這個文章寫得非常真實,一個三歲的孩子,被焦慮的母親挾裹著開始學習,一家人圍著孩子轉,而且無數家長都這樣做,殘酷激烈爭取最佳教育資源。焦慮是指向未來的,一個三歲孩子的未來是幾十年的時間啊,這樣焦慮的家長當然心力交瘁的。焦慮從心理學上看是不信任別人,不相信自己,不敢承認不確定,不能接受變化。
二是家長被角色催眠。有人說不希望自己孩子早上學,源自當年上學太小坐不住,不能安心學習,多被家長老師同學指責,非常不快樂。現實生活也是如此,小孩子沒有上學前,家長百依百順,“捧在手里怕掉了,含在嘴里怕化了”,一旦上學了,哪怕是幼兒園,也會視作學生角色。換言之,既然是學生了,就不能不好好學習,就不能不嚴格要求,不由得視野狹窄,眼睛里只有學習沒有了孩子。
三是家長比較心理。人總是生活在比較中,這是無法改變的事實,如同我們都會嘆息學習好的總是別人家的孩子,潛意識把孩子的優(yōu)秀等同于自己的優(yōu)秀,把孩子的平凡作為自己的不堪,孩子成為自我評價的重要指標。
縱然再多困難,孩子終究要讀書上學接受教育,難道我們就無能為力,束手就縛嘛。當然不是,如果我說讓孩子喜歡上學習并快樂學習,其實很簡單,你會相信嗎?
從個人教育孩子,以及借鑒心理學的領悟,加上咨詢觀察好多孩子與家長的體驗,我認為做到以下幾點你會大有收獲。
一是撕掉“不愛學習”標簽。大凡對孩子抱怨多的家長,比如文章前面列舉例子,隱形的是對孩子貼上標簽:不愛學習。養(yǎng)孩子是很辛苦的事,孩子總是各種惹事生非,班級學校只能一個第一名,孩子總是不能如家長希望的如意,慢慢就會貼標簽,導致指責,感受痛苦。
我的孩子初中時候作業(yè)很少完全完成,遲到也常有,后來就抓大放小,規(guī)定晚上休息最晚時間,其余由自己承擔責任,學習的事情自己處理。
高中時候有次他媽媽抱怨晚自習回家不學習,人家孩子都如何如何用功。后來孩子發(fā)給一段短信,大意是“老媽你這樣說,我很傷心,你不知道我在學校是多么用功,我真的很努力了。”學生個體都有差異,家長貼標簽時候究竟是憑借自己主觀看法呢,還是真的看見了孩子特征,這才是最重要的。
二是貼上“關系第一”的標簽。不破不立,撕掉給孩子強加的各種消極標簽,還要主動貼上積極標簽,最重要的標簽就是關系和諧,也可以說是理念。有本《好媽媽勝過好老師》的書大家不陌生,說明親子關系和諧是學校教育無法比擬的,因為關系真的大于一切。
假如你問孩子,在學校里你最看重的是成績呢還是關系呢,你會發(fā)現幾乎百分百孩子重視關系勝過學習,這是最大事實。既然如此,親子關系和諧就成了基礎中的基礎,因為所有外在的師生關系、同學關系、伙伴關系、學習關系,都來源于親子關系。
要保持良好的親子關系,一個秘訣就是保持良好的夫妻關系,尤其對于爸爸來說,最好的愛孩子方式就是爸爸愛媽媽。難以想象,一個家庭關系糟糕的孩子,會有好的心情面對學習,要知道學習取決于過程,過程取決于狀態(tài),狀態(tài)取決于關系,“親其師信其道”。
有人總結了搞好親子關系的十字箴言:行、驕傲、太好了、都不容易,要堅信孩子是行的,先驕傲再成功而不是優(yōu)秀了才去鼓掌,凡事發(fā)生太好了,大家都不容易,這些話語細細體會大有裨益。
親子關系好了,也就可以影響孩子搞好其他關系。當我們孩子對老師頗有微詞時,接納孩子情緒同時,也委婉提示老師如我們一樣,要養(yǎng)家糊口,回家洗衣做飯看孩子,已經非常盡力了,列舉老師平時各種好處,努力樹立對老師的尊重尊敬與感恩,因為關系順了學習也就愛屋及烏。
三是高質量的陪伴。如果問一個小孩子愛學習還是愛玩呢,我想回答愛玩才是正常的孩子,起碼心理健康程度較高。愛玩是人的天性,如同成人也是喜歡懶惰的,有了這個現實認識,你就知道孩子為何喜歡游戲,為何作業(yè)拖拉,為何想買手機玩。我們無法禁止孩子天性的釋放,并不意味著我們束手無策,只要我們真的愛孩子,就需要真正的付出。
什么叫真正付出,特征就是高質量陪伴。有人說我為孩子操碎了心,可以試著回答幾個問題:你覺得你愛孩子嗎?相信百分百是肯定回答,再問從今天上推一周,你真正陪著孩子多長時間來娛樂來學習?如果回答肯定的話,再請列舉三個事例出來。如果順利舉出事例,我相信你的親子關系一定很好,孩子學習狀態(tài)也一定很好。
陪伴孩子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可是唯有難才有價值。家有初中生的那位朋友,我給她一個建議,為了減緩自己焦慮,同時觀察孩子情緒,促進親子關系,要她一天寫一個觀察孩子日記,唯一要求就是書寫積極的陽光的優(yōu)秀的地方,發(fā)到微信朋友圈我給予點評,開始堅持還好,可惜不久無法堅持,雖然中間告訴我寫這個陽光日記真的很有效果,可是效果必須要有持續(xù)行動付出啊。
也因此,心理大咖許又新教授有段話,他說如果家長自己不求上進,整天打麻將,希望買回一架鋼琴就可以把孩子培養(yǎng)出高尚情操,天下哪有這樣便宜的事情,這番話值得我們思考。
以身作則是說爛的大實話,卻是有效的,關鍵在你要堅持,即便我們假裝學習也要陪伴孩子,尤其當孩子學習信心不夠堅強學習成績不夠理想時候。
說了這么多,要讓孩子喜歡上學習,就是要家長們首先打破孩子愛學習的錯誤理念,知道孩子與我們一樣普普通通,甚至堅決不去要求孩子喜歡學習,而是用我們的堅決行動帶動孩子,用親子之愛來陪伴孩子,如此你會發(fā)現,你的孩子不喜歡學習都不能!2017.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