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絕對可以這么說,每個老師心底里都有這樣的非常驚人的幻想,那就是能夠教出世界一流的學生,能夠教出世界冠軍,能夠在競技場上技壓群雄,最低限度的能夠在不起眼的小小的比賽中贏得勝利。
當我幾乎失去信心的時候,我借到了《一萬小時天才理論》。這本書在浙江圖書館里被放錯了書架,這本書的上架類別是心理學和成功勵志,卻被放在教育分類中,陰差陽錯的讀完之后,我發現這本書是給所有老師的一個建議,只要你想教出優秀的學生,這里便有一個門徑和現成的方法來供你參考。
要知道,我所處的職業高中,數學幾乎是邊緣學科了,地位上雖然和英語、語文是一樣的,但是從學生的狀態來看,的確屬于不但學生痛苦的學習,老師也是教的痛苦的學科。我幾乎失去了培養出數學優秀學生的想法,只要他們能夠合格就不錯了,而且從整體上講數學對職業高中許多專業的確起不到什么大的立竿見影的效果,唯一的也是最大的用處無非是參加高職入學考試站的比重無法忽略。
我也像周圍的同事一樣,認為人的學習數學的頭腦是先天決定的,天賦給了我們一個限制,讓我們在某個方面有優勢,而在另外一個方面是劣勢,而職高的學生在數學學習方面有著巨大的劣勢,所以這里的許多人才這樣。
翻開書的序言時,里面的一句話讓我大吃一驚:“我希望能夠成為7歲的中國孩子。……中國的孩子正處于一個非常幸運地坐標點。作為一個群體,他們比世界上、歷史上的所有人都有這個機會去發展更多的技能。……中國的崛起恰好與科學揭示技能背后的神經與行為機制的時代相契合。”作者用非常肯定和羨慕的語氣評論中國的教育方式,因為中國人講究努力而不是遺傳和天賦。的確,這個一直是中國教育的傳統,重視學生的刻苦努力。不過曾幾何時,我們都越來越看重遺傳,這個也許和我所處的教學環境有關:這是一個與正態分布相差太遠的地方。學生之中也受到社會上的一些小說或者電視電影尤其是網絡的影響,認為自己天生有些事情干不了——是干不了,而不是干不好。所以作者在序言中直接就告訴我:“遺傳的作用小于你的想象。”他給出的結論是:”經過一萬小時的刻苦練習,你就可以成為天才,沒有人能夠例外。天才就是達到了一萬小時精深練習的人——10年,每天3小時——無論你是誰。“這是一個20世紀70年代的心理學家提出來的統計意義上的結論:世界級專家,都需要經歷一萬小時的刻苦練習。既然科學完全不能定位才能的基因,也無法解釋這個非常實用的東西:一萬小時的過程到底是怎么回事情,那么我們只有依賴統計學了。
曙光似乎來臨了,天才并非生來優秀,只有少部分人可以擁有正確的基因組合,生來優秀——這個事實我們無法否認,有些人生來神經反應就超快——大部分頂級專家都是普通人刻苦練習而成。對于學生和教師而言,這是一個好消息,但是這個意味著我們沒有多少時間掉頭,如果你對某樣東西興趣濃厚,那么10年的時間才能到達頂級行列,此后的時間最多只有2次機會了,我們熱愛的事情,一定要找到延續熱情的方法,這樣才有可能在人的有限手命中得到理想的成就,更不要提有各種各樣的意外讓我們的生命終止。
最重要的一個觀點,如果看待錯誤。這個是我教學中遇到的學生最為頭痛的事情,他們往往因為會犯錯誤而擔心,不敢嘗試,我在教學中也是一再得鼓勵他們,我甚至在宣布作業的評分標準時制定了一個:如果所有習題都做了,但是都錯了,照樣可以拿到C的合格等級,做錯一半的題目可以拿到B等的良好,即使在這么寬松的狀態下,學生照樣是因為畏懼錯誤而去抄別人的作業,只有少量學生接受,大概是從小到大,一旦犯錯就會受到斥責,讓他們產生了不必要的壓力,及時沒有這樣的現實壓力,他們也受迫與長期形成的慣性。我也無法向學生解釋錯誤究竟是什么,”失敗乃成功之母“只是陳詞濫調罷了,錯誤到底是什么,我們要怎么去對待他。”錯誤不是罪,它是信息“,作者強調的是錯誤的中性的一面,”如果想變聰明,請犯錯“——這句德國諺語說明了:錯誤并不是真正的錯誤,而是信息,就像地圖上的一個點,提供我們參考,為我們指出前進的錯誤方向和正確方向。如果這樣理解的話,每一次錯誤都是能夠對問題理解得更加深刻,這提醒我對錯誤要保持中性理解,甚至可以保持正面理解,這樣我們在錯誤發生時才能夠進行到下一個階段,同時也是我最為擔心的,試錯是在冒險,而不敢冒險的人就無法發展他們的才能。
為什么,我會把這本書當做教育類的著作來讀,原因正是一萬小時天才理論中的三大要項:精深練習、持續的熱情、伯樂。其中”伯樂“指的就是教師,回到我內心中的那個幻想,似乎變成了希望,而且”精深練習“有教師的監督更加有效,”持續的熱情“教師也可以參與。我有想成為這樣教師的想法,為教出優秀的學生而準備,我們不必在人堆里再去找什么希世之才,我們需要的是投入對學生的堅持,一切又回到我最初在師范學院里學習到的對教學的書本理解,老道理仍舊有用,只是拿到這本書的時候我才知道怎么在老道理的指引下,具體的去操作,這個也是這本書成為暢銷書的原因,畢竟每個人如同我這樣都有成為世界級人才的雄心大志,只是在一次一次的失敗中磨滅,或者像我這樣雖然已經過了最佳的。但是我知道的是,大部分情況下,我們缺少的是伯樂,教師的作用又重新被提高了,天才,即便是基因上有優勢的人,也必須在精深練習、持續的熱情、伯樂三者的結合中,才能有所成就。
在閱讀這本書的時間里(實際上我用了1天就通讀完了這本書的精裝版,字數只有11萬多一點),我突發奇想能否同步進行一個實驗項目,按照這本書提供的那些原理來練習一項技能,既是對業余生活的豐富,也是跟蹤調整,而且能夠更加深刻的認識書中提到的方法。
實踐是理解一本書的最佳方式,如果你被它深深打動,就行動吧。
恰好,學校開設了吉他社團,我自己擔任班主任的班級里有個叫呂紫陽的學生也參加了,她一直對學習吉他耿耿于懷,這次終于有了時間,有了免費的老師,簡而言之,她不用支付起步價,就可以知道她到底能不能在吉他樂器方面的。我和她同時開始學習,她的吉他是從我這里借來的,我們學習的樂器相同,起步基礎水平相同,不同的是我沒有”活“的老師,全部是從網上的教程當中學習,還有書本,她的話,有一個直接可以接觸到的,得到直接指導的吉他老師,另外一個就是練習時間,她比我稍微長一點,還有就是我自認為占優勢的地方就是理解力,但是理解力并不等于彈奏技巧的提升,當然作為一個老師我的另外一個最大的優勢是我知曉學習的理論,但是我卻對我身邊的這些老師感到奇怪,既然他們對學習理論的掌握要比其他社會上的人多,為什么他們不為自己做點什么。更加有意思的是,在我開始的那一年,微課、翻轉課堂等等教學形式開始在學校里的教科研中提及,這次我學習樂器,正好也是對這些以視頻為主要手段的教學方式進行實踐,這個實踐中我是作為學生這個角色出現的,我想這個角色比作為教師去運用這些工具要更加能夠體驗到微課的優勢、問題所在,已經如何運用到效果最大化。這個世界真是充滿著巧合,只要你放開自己去感受,一定能找到其中的關聯,特別是你想做某些斯琴的時候,你的熱情會讓周圍的一切,在你眼中都成為資源、動力和幫助。”我一直認為,除了傻子,人在智力上的差別不大,不同的只是熱情和努力(達爾文)。“
選中吉他學習,主要是吉他彈唱,主要的原因還是來自于《一萬小時天才理論》中提到的實際例子,大多是,外科醫生、足球運動員,樂手之類的,以手上技能為主的,案例中的關于知識學習的內容幾乎沒有,所以要偏離此書太遠,我恐怕理論的土壤會長不出果實來。
吉他的彈唱是需要學習和弦的按法的,我遭遇的最難的左手和弦按法是G和弦,這個和弦要求左手的中指和無名指按住上部的兩根弦的二三品位,小指按住最下面那根弦,我一直按不到位,所以就叫來那個學生去問問老師,那個老師的回答則是不停的練習,練習到手抽筋時就休息,然后再練,原因則是手部的肌肉未能達到力量,韌帶也必須拉開。
《一萬小時天才理論》中對于練習的說法更加有神經學的基礎,所有的動作都是神經纖維鏈溝通的結果。”協調干練的神經線路意味著協調干練的動作。肌肉和骨骼本身的作用就如同沒有牽線的木偶。技能都在人們腦中。技能的神經線路鍛煉得越多,使用就越自如。“這讓我想起學校里參加過全國技能大賽的學生,我在給他們上數學課的時候,并未感覺到他們的出眾之處,但是經過不斷的刻苦訓練,為了比賽他們幾乎每天都進行練習,而且一次絕對不會少于3小時,最終他們都得償所愿,成為全國數一數二的甚至超過本校教師的技能高手。我們每次的練習都是在訓練神經的反應能力,”神經線路上多包裹一點絕緣體(髓鞘質),技能神經回路的帶寬的精確性就增加一點,表現出來的技能和反應速度上就有些微提升。“更加讓人震驚的是:”犯錯絕對不是可有可無的——從神經學的角度講,這是必須的:要想使技能回路達到最佳狀態,必須先找到次佳位置;你必須犯錯誤;你得慢慢地教育自己的回路。你還必須持續開啟那個回路(練習)以保持髓鞘質運作正常。“ 是的犯錯誤不是壞事情是好事情,在不斷地練習中錯誤會一直有,直到你達到正確,在這之前都是錯誤。我不知道自己要用多久才會到達,這也正是我的那些學生在學習數學時的狀態,隨著日復一日的知識的累積,他們的練習時間就會不斷延長,因為前面的練習都未完成后面的又接踵而來,不知道什么時候回改變。一個月里面,我不顧同事還有那個學生的嘲笑,用難看的手形去慢慢地接近標準的視頻中的按法,一個月后我的手指就達到了位置,第二個月我的手指就有力量,繼而可以彈出和弦了。從小沒有接受過正規樂器訓練的我,自己也有些吃驚。因為從視頻上的那些修長的手指,還有39寸吉他的指板來看,我自己都認為我無法達到。那個練吉他的學生也覺得吃驚,如果按照這個來,像我這樣粗短手指的人,要練習一般難度的樂曲還是有可能的,我的實驗仿佛給了她信心,一個月后她也達到了,比我更加快。
我可以想象發生了什么,在教師的指導下她的練習成效更好。原因正好與《一萬小時天才理論》中提到的兩個關于練習的秘訣一致:一個是組塊化,即整體吸收精確模仿,我看視頻是得不到手位置的全部信息的,而有教師親自示范的她可以三百六十度無死角觀看;二是放慢練習速度但是每次要盡力達到準確位置,放慢練習讓學習者更加關注錯誤,這個是我后來聽那個學生講的,正因為有了這個,我才在最后能夠彈奏簡版的《愛的羅曼斯》,而且連我自己的沒有想到,一個親戚對我水平的評價是:單位里搞活動彈彈足夠了。
《一萬小時天才理論》關于練習的第三個秘訣是”嘗試體會“。這個我無法得知。不過有一段提示倒是與教學理論一致,稱之為”有目的的奮斗“——”選取目標、努力爭取、評估差距、回到初始步驟。“這個簡單的過程,學生都知道,也都經歷過,只是他們有沒有熱情去不斷地進行循環,其實數學教學中備受指責的題海戰術在神經學上也是成立的,只是這樣的練習不夠精深(教師選題不夠典型,圍繞著所謂的最流行的題目,還有就是不以知識掌握為導向),還有就是是否在不斷地消磨學生的熱情,解決了這兩個題海也就成了清澈的”池塘“和”溪流“。最佳的狀態就是這種過程的內在化,”不再向外面尋求答案,內心就可以解決。”這個也許就是我們的教師經常稱之為“良好學習習慣”的東西,然而這個“良好”中是要包含一種自我知覺和認識的,對于任何一個遇到解不出題目的而不斷問老師不問自己的學生來說,他顯然缺乏這種要素。
我最感興趣的是第三部分,關于伯樂,也就是教師的。我們一般的理解是名師出高徒,名師的確會給徒弟帶來社會關系上的益處,露臉的次數比比別人多,有名師的徒弟當然能夠沾不少光,但是對于技能訓練來說,是沒有必要的事情。布魯姆曾經帶領著一個研究小組專門調查一流的人才,特別是鋼琴和游泳方面的,他發現他們一開始接觸的老師似乎都很普通。但是他們都有一個本事,就是啟動熱情,把“小火花培養成熊熊之火。他們教的是熱愛。”這些老師第一階段的學習目標是讓學習者參與,并且沉迷其中,使他們想了解更多地信息和專業知識。“這個和傳說中的日本人的做法接近,日本的學校中幼兒園是博士在教,小學起碼研究生碩士生,相當于我們的高中階段是本科生,雖然這個現象可能和日本人的年齡結構有關,但是在學習的最初階段遇到一位能夠點燃學生某個方面熱情的教師,還是最大的幸運,要知道學習鋼琴非常痛苦,能夠讓低齡兒童進行持續的聯系已經很不容易了。”利用情緒開關,在油箱中加滿愛和動機。……因為髓鞘質回路不僅需要精深的練習,也需要熱情。偉大的教練更像藝術,而非科學家。它存在于兩個人之間的距離,存在于語言、姿勢、表達中。“
這部分解釋了我長期的一個疑問,從我的教學技能和教學能夠運用的手段以及理論,在學校里我可以名列前茅,但是只能和那些半路出家的老師打個平手,我自己也嘗試著讓課堂有趣些,但是開幾個無傷大雅的玩笑終究只是活躍一下氣氛而已,要做到”點燃熱情“,給”油箱中加滿愛和動機“我就差遠了,而那些和我打個平手的老師,可能在這方面有著我無法比擬的優勢,我就是書中所說的”科學家“,我更多地是依靠理性的力量在教學,這種在感覺上冰冷的中立,要點燃學生的長期熱情是比可能的。
但是,《一萬小時天才理論》給了點燃熱情的教師的四大品質,我也可以按圖索驥,然后一點一點對照著融入我的教學和與學生相處的環節。
伯樂的最大優勢是”知識矩陣“,能夠引導學生不斷深入的能力,不僅是學識還有策略與經驗,學識是可以造就的,但是策略和經驗必須中實踐中來,”偉大的教練都有類似的人生軌跡:他們曾經在各自的領域意氣風發,卻不幸受挫,但是他們能夠積極尋找原因。“ 一個痛苦的教師,如果能夠在挫折中挺過來,那對于他的學生而言也是一筆財富。第二個優勢是”洞察力“,書中說的很玄乎”他們在傾聽各種潛臺詞。他們能夠利用語言和動作來推動學生。“其實就是情商要高,這個也是我每每覺得自己不能勝任教學工作的原因,情商決定著交流的程度,而且我不知道怎么練習情商,我怕用理性的理解方式去學習情商,到頭來情商沒補上去,把智商也一起拉低了。第三個優勢是”簡明的指示“,這個就是數學老師的優勢了,我們總是一針見血,總是用最簡要的語言去糾正,我們不用比喻,不繞圈子,就像亞歷山大大帝一樣直接砍斷復雜的繩結,缺點是我們使用的語匯不是在生活中常用的,數學有自己的方言。最后一點”氣質與誠信“,這是屬于個人魅力方面的,氣質是先天的,誠信卻是個人修養,也是學生愛上教師的基本條件。
《一萬小時天才理論》的理論不是僅為了培養出一流出的人才或者人們眼中的天才。它至少給我提供了教育方面的啟示甚至還有一些實際的操作,教學理論教育觀念方面也與此書相互印證,不僅對學生還對教師都有作用,這套理論目前我對其全套理解是在動作訓練方面,比如我的吉他彈唱學習算是按照這個理論階段性成功了,微課在我學習過程中也發揮出了巨大威力,但是我極其懷疑是因為我本身也能夠有效的對我的學習過程進行監控的緣故,我一個人在這個過程中兼具教師和學生于一體,目前我的吉他已經推進到學習《愛的羅曼斯》的復雜版本。
總之,此書可以作為一本教師,尤其是面對大量動作訓練的參考書,至于在教師的教學方面的作用,還要慢慢挖掘。
終于沖出10萬字,也算有個交代了,對自己。這2年我一直在紙上寫,冷落的簡書,現在算是了了心愿,文章本身沒什么,字數是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