忙完暑假的實習,我在搭車回梧州的途中,我收到母后在微信發過來的消息,本來我以為只是母子間在歸途中友好的問候互動,結果聊著聊著,畫風一轉。母后很嚴肅地問我,回來是不是時間挺晚的,拿的行李多不多?
我說就帶了一個箱,一個包,和一個我。
母后趕忙發語音:“太晚了,你還是用滴滴打車回來吧。”
當時我一聽就懵了,憑我對母后的理解,一臺IPHONE6在她的手上只有收紅包和發紅包的作用,什么時候“滴滴出行”會像外語單詞一樣在她嘴里面蹦出來,難道媽媽們已經進化了?
為了確保這不是個別現象,于是我嘗試著將我們母子的對話截了個圖放去發去朋友圈,評論區出現了就有了諸如
“現在媽媽輩不是只會跳廣場舞,她們比你還潮....”
“我說我沒零錢搭公車,我媽說你怎么那么傻,不會打優步啊....”
“上個月我媽給紅包我搭滴滴...”
當然,除了正常點的人類,也有不少的壕,比如
“正常好么,我媽天天打車去買菜......”
想起來我用打車軟件的次數也不多,2014年我拿著我的第一臺智能手機去廣州上學的時候,才知道在中國(其他國家不知道)可以用支付寶掃二維碼給錢。上新聞傳播課的老師分享她和她的朋友們在廣州用優步打車的經歷,我才知道外賣可以用諸如餓了么飽了吧,出去點餐可以用美團丑團,打車可以滴滴優步神舟,賣二手的可以取閑魚甜魚...
后來我在優酷里看視頻,一個姓羅的胖子在不足20平方米的直播室里面大談歷史和經濟發展的未來。他們管這種經濟模式取了個洋氣的名字,叫做“共享型經濟”。還說國外非常流行這個,你把你車子閑置的位置讓出來,給人搭個順風車,順便掙點外快。你也可以把房子里閑置的床讓個位置,給陌生的旅客,讓他們給點錢過夜,如果你桌子上恰好又有酒,那么你就可以聽到他們分享的故事了。
但我發現,如果在2014年在一個廣西的三四線城市里跟別人說,你可以把車子隔壁的位置讓給別人,讓他們搭個順風車,你也能掙點錢。那么大家多半都會把你當成是傻子。你不怕人家半路打劫你么?你不怕人家下車不給錢?你不怕非法營運?
而到了2016年的寒假,我在手機店打兼職,正給一個客人把他新買手機裝好的時候,聽到客人看著新手機一臉感觸地說:換了部新的手機,就可以在滴滴上快點搶單了。
原來是一個老司機,我心里默默打量到。
不過更值得我驚訝的是,既然這樣一個老司機已經會用滴滴開始掙外快了,更不用說那些比他年輕的小司機已經在賺錢的路上早早上路了...
但從另一個角度來說,一種新的經濟模式從北上廣深的大城市傳播到三四線的城市用的時間是差不多兩年。這就意味著在這個小城市成長的年輕人接受新模式的時間,比大城市里的人慢了整整差不多2年。如果誰能在這個新事物傳遞的過程中預判到它的發展趨勢。換句話說,如果你比隔壁的老王,在某個下午恰巧沒睡中午覺,恰巧又看到一個你從來沒看過的APP,也許你發現新商機的速度已經打敗同城99%的人了。
想到這里,我默默打開電腦,看看這里還有什么能賺錢的APP是這個地方沒覆蓋到的.......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