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鄉:孟州。地處豫西北,南鄰黃河,北望太行山王屋山,是一條黃河沖積形成的狹長平原。距洛陽市區40分鐘車程;到焦作、鄭州開車都是1.5小時。
土地肥沃,物產豐富。以四大懷藥(地黃、鐵棍山藥、菊花、牛膝)最為出名。
這塊平凡的土地也曾滋養無數英杰,有愚公移山的傳說,也有墨翟在王屋大山深處宣揚兼愛非攻;有韓愈、李商隱這樣的文豪詩人,也有司馬懿這樣的梟雄政治家;還有今年被雷雷事件推到風口浪尖的陳家溝陳式太極拳......
我的家鄉有許多獨特的美食,油酥燒餅、渾漿綠豆涼粉、炒面、特色燴面、漿面條、特色鹵肉,還有辦喜事的糖餅等等。
我記憶排第一的當屬綠豆渾漿涼粉。
綠豆涼粉,顧名思義,是用純綠豆制作的。沒見過制作過程,猜想是做成粉后,倒入特制的盆里,然后,等待冷卻凝固脫模而成,所以,涼粉整坨的形狀像是一個倒扣的盆子。制成的涼粉,通體色澤碧綠溫潤,就像上等冰種帶糯的翡翠,光看到都能感受到它的美味。觸摸一下,冰涼細滑又有彈性,仿佛觸摸嬰兒柔嫩的肌膚。想到這些,我都忍不住大咽口水。小時候,每當聽到街邊賣涼粉的師傅在吆喝:“賣涼粉吆,清熱解暑,渾漿涼粉吆”,我都會拉住爸爸的手,央求他給我買一份,大多數我的愿望都能得到滿足,美美地大飽口福。切好的涼粉上加鹽,醋,芥末,芝麻醬,然后調勻,吃上一口,醋的酸,芥末的沖,芝麻醬的香還有綠豆的清香,形成難以忘懷的美味。一種味道終生難忘。
綠豆涼粉獨特美味的口感讓我時常想起童年的幸福,它也讓我憶起成長的快樂。
十多歲的少年很喜歡結伴玩耍。每當春天,我都會和小伙伴們到黃河灘去放風箏。我的風箏是爺爺做的知了,和別的小伙伴不同的是,爺爺還做了一個模仿知了叫聲的風車。我先把風箏放起來,然后把風車掛到線上,風車被風吹到知了風箏旁。風車一邊轉,一邊響,像極了知了的叫聲。我周圍的小伙伴們都非常羨慕。當時,我那個得意那個自豪。小伙伴們爭著搶著和我換著玩,我也毫不吝嗇。我們會美美地玩上一個上午。中午回家時,經過涼粉攤,我們幾個人會湊錢買上兩份涼粉,你一口我一口地吃著,那個美啊。哈哈,現在還忍不住發笑。
在那個只圖貪玩,不知壓力的年紀里,綠豆涼粉的味道,在我的記憶中更添幾分懷念和留戀。
后來,慢慢長大,外出求學工作。每年回家的日子掐指可數。我對綠豆涼粉的味道更加著迷。春節前回家,北方天寒地凍。但是,我下車后,就會在路邊找一家涼粉攤,去重溫家鄉的味道,去喚醒我那隱藏起來的鄉音(整年講普通話,回家鄉用方言聊天時突然從自己嘴里蹦出一句普通話,呢個尷尬啊,哈哈哈)。涼粉老板會問我:“要涼的,還是熱的”。我會用最土的方言大聲回應:“要涼的,多加芥末,多加醋”。一口涼粉下肚,芥末味沖的我眼淚鼻涕一起流。我回過頭告訴老板“芥末加太多了”。然后,繼續大口吃著久違的美食和迎接更多的淚。回到家,媽媽會給我做一大海碗手工面。我媽一直以為我還能像十幾歲時一頓能吃兩大海碗面,我一邊吃,我媽一邊會說:“趕緊吃,還有很多”。最后,我只能勉強吃一碗,有點撐。一碗涼粉是家鄉的味道,一碗面則是媽媽的味道。家鄉是我重溫過往和一往直前的中轉站,家和父母則是我疲累和軟弱時的加油站。
家鄉的美食很多,在我的記憶中,媽媽做的手工面和綠豆渾漿涼粉絕對美味。其它美食,容我慢慢介紹,不過,又要咽下無數口水了。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