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歉,還有好幾部朋友推薦的電影沒有看,但我感覺自己還在上一部電影《滾滾紅塵》中躊躇徘徊,依然站在那個年代,我還在想著那個戰火紛飛的年代里顛沛流離的才女,想到另一個跟張愛玲一樣或者說比張愛玲更窮困,也靠寫小說連載活命的作家——蕭紅,我想起了《黃金時代》。
由許鞍華執導,李檣編劇和監制,湯唯,馮紹峰,王志文,朱亞文,黃軒,郝蕾,袁泉等主演的《黃金時代》2014年10月1在國內公映,聽說票房慘淡。想到沒有人看,我跟蔣文說我要去包場看蕭紅,她說不想成全我,一是包場太破費,二是一個坐在電影院未免太孤單,她說要陪我去看,上座率果然低的要死。今天在整理過去幾年的零散筆記時,發現這部上座率極低的影評居然讓我平生第一次為它寫了影評:
今天,我又花三個小時重溫這部電影,依然還是那樣牽腸掛肚。
張乃瑩出生于黑龍江省哈爾濱市呼蘭區一個地主家庭,8歲時母親去世,父親是是一個對待親人和仆人一樣吝嗇和疏遠的人,但她與祖父感情很深,她希望快快長大,因為祖父告訴她“長大了就好了”。
然而,長大是長大了,但并沒有好。祖父已一去世她就開始與父親抗爭。父親將她許配給省防軍第一路幫統汪廷蘭的次子汪恩甲,而張乃瑩逃婚與表哥陸哲舜一起私奔到了北平。但到北平不久陸哲舜就迫于家庭壓力回去了,丟下身敗名裂的張乃瑩。
她回到家后被監禁了10個月,從鄉下逃到哈爾濱投靠未婚夫汪恩甲,遭到汪家極力反對并且要求解除婚約。她和汪恩甲再旅館住了7個多月欠下旅館600多元,肚子里還多了汪恩甲的孩子,而他卻突然消失,杳無音訊,留下這個處于生死邊沿的反叛者。
那個時代的報社似乎對文人特別親近,張乃瑩走頭無路時寫給《國際協報》的信得到了反饋,從此,一個叫"三郎“的男人走進了她的生命。他們在一起挨過了饑寒交迫的日子,又在一起寫作、一起進入當時的文化圈,并成為魯迅、許廣平夫婦的好朋友。他們雙雙改名蕭軍、蕭紅,“二蕭”的才華與愛情故事在當時文化圈傳為佳話。
電影是根據一些資料和文獻來做的鏡頭編輯,涉及到回憶的人就有好幾個:蕭紅自己的書信、他的弟弟、還有舒群、白朗、羅烽、蔣錫金、聶紺弩、胡風以及諾賓基等人的回憶,如果能夠把事件說清楚已經不錯了,但想要真正弄清楚他們之間的矛盾是如何產生的就比較困難了。到底是因為蕭軍天性多情,還是蕭軍嫉妒她的才華,還是因為蕭紅“不潔”的情史或特立獨行的性格讓蕭軍并沒有把她當成歸屬,這種內心深處的原因無從得知了。任何表象的結果都不一定是我們想象的原因,后人卻總是企圖從蛛絲馬跡中感受歷史人物的生命力量。
事實是,蕭紅懷著汪恩甲的孩子與蕭軍在一起了,又懷著蕭軍的孩子與端木結婚了。但最后分手的原因大概率還是因為感情的裂縫與人生的取向不同吧:蕭軍”多年的夙愿是想當游擊隊“,而蕭紅“只想有一個安靜的地方寫作”。
與蕭軍的分手是一個問題結束,而與端木蕻良的結合是另一個問題的開始。蕭軍的感情不忠和家暴到底給了蕭紅內心多大的傷害?她一個人郁郁不樂地在魯迅先生家一坐就是老半天,并用煙頭燙自己的胳膊,一個人去日本度過了一段寂寞卻是沒有干擾的“黃金時光”。
她在與端木的婚禮上說:“我和端木蕻良沒有什么羅曼蒂克的戀愛歷史。是我在決定同三郎永遠分開的時候才發現了端木蕻良。我對端木蕻良沒有什么過高的希求,我只想過正常的老百姓式的夫妻生活。沒有爭吵,沒有打鬧,沒有不忠,沒有譏笑,有的只是互相諒解、愛護、體貼。"然而,她的期望又落空了,端木卻是一個更加自私和冷漠的人。編導甚至沒有給端木將蕭紅一個留在武漢的自己去重慶的理由,他們只陳述事實,蕭紅一個人到報社打地鋪,后來一個人挺著大肚子到重慶找端木,但生孩子的時候端木不在身邊。她生病祝愿后他又經常外出,把她最后的時光交給諾賓基。
在那個企圖沖破封鎖的年代,那個由魯迅、矛盾、徐志摩帶來文壇上空氣、水和陽光的年代,那個渴望改變的海闊天空的年代,具有”越軌的手執”能力的蕭紅征服了讀者,征服了蕭軍、端木和諾賓基,她像是團火焰,也是一種力量。但她可以思想獨立,也可以通過寫作來實現經濟獨立,就是無法做到感情“獨立',這幾乎是才女共同的苦難,張愛玲如此、蕭紅如此、三毛如此,因為她們比普通人更加敏感,更加渴望愛情,所以也更容易受到傷害。
十年期間,蕭紅從東北到北平,又從北到老家,從老家到哈爾濱、從哈爾濱到上海、從上海到日本、從山西到武漢、從武漢到重慶、從重慶到香港,一直都在流浪;從陸哲舜到汪恩甲、到蕭軍、再到端木到彌留之際陪伴她的諾賓基,她的感情也一直在流浪。她是著名的作家,但她長期住在旅店,沒有自己的房子也沒有一個像樣的家。但蕭紅的靈魂卻最堅定地忠實于文學本身,她沒有因為饑餓、貧窮、戰爭、疾病、甚至死亡放棄寫作,也沒有迎合當時的主流去寫政治文稿,她始終堅持自己的風格,她敏感而尖銳,而且下筆毒辣,24歲就觸及生死問題,“對于生的堅強,對于死的掙扎卻往往已經力透紙背。”(魯迅)
1941年蕭紅在寫《呼蘭河傳》的時候,其他中國作家們大多都在寫戰時報道文學、短文、戲劇或者抗戰小說,她不是機會主義者,《呼蘭河傳》并不符合當時民眾的需要,但時光流逝,我們已經遠離了滿目蒼夷的戰爭后再來他們的作品,蕭紅的《呼蘭河傳》如同一朵不死的花,深藏在歷史深處。
蕭紅無法把控自己的人生,她卻能把控自己的作品,把控作品中的天地萬物于人物命運。她一直在流離,卻從未失去心靈的家園。
“花開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鳥飛了,就像鳥上天了似的。蟲子叫了,就像蟲子在說話似的。一切都活了。都有無限的本領,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樣,就怎么樣。都是自由的。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黃瓜愿意開一個黃花,就開一個黃花,愿意結一個黃瓜,就結一個黃瓜。若都不愿意,就是一個黃瓜也不結,一朵花也不開,也沒有人問它。玉米愿意長多高就長多高,他若愿意長上天去,也沒有人管。蝴蝶隨意地飛,一會從墻頭上飛來一對黃蝴蝶,一會又從墻頭上飛走了一個白蝴蝶。它們是從誰家來的,又飛到誰家去?太陽也不知道這個。只是天空藍悠悠的,又高又遠。”
作為一部傳記,電影演職人員已經非常努力也很對得起蕭紅了,只是蕭紅本身是一位并不追求深刻的作者,她本人的作品氣質是非常貼近生活的。但這部電影的票房失敗的原因恰恰是跟與觀眾的距離太大。
蕭紅本來說她在日本寫作的那段時間是她生命中最安靜的時間,她稱之為生命的黃金時代,但編導用了這個名字來作為電影的名字而且做了大量的海報來表達那個海闊天空、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想怎么活就怎么活、想愛誰就愛誰、想罵誰就罵誰的年代,但人物的民運卻如此悲苦!
相比之下,2012年由霍建起導演、宋佳和黃覺主演的《蕭紅》在電影表現形式上更加流暢,而且黃覺表演的蕭軍個性特征也更加突出,他的溫暖讓人無法抗拒,也讓蕭紅很難離開。
小點心:民國四大才女
上世紀初期,西方現代文化與思想開始影響中國,1912年,中國走出封建社會,正式成立中華民國。緊隨其后的五四新文化運動使民主和科學深入人心,根深蒂固的封建思想開始接觸新文化的火種,一個個生命的激情被點燃。中國文壇上出現了一大批女性文學作家及作品。她們以其獨具特色的創作風格及審美傾向而獨樹一幟,令當時的男性作家耳目一新。尤其是她們將自身大膽的人生情愛追求和不懈探索精神,滲透融合于文學作品之中,達到了更鮮活更新奇的效果,成為當時文學中的一股強勁的新鮮血液。其中的呂碧城、蕭紅、石評梅、張愛玲更是被稱為“民國四大才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