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斷舍離》:物品收納的“751法則”:
1、看不見的收納(衣櫥、抽屜等)不應超過空間的七成以保證尋找的空間;
2、看得見的收納(有玻璃門的餐具柜、書架等)不超過五成,不造成視覺上的壓迫;
3、要讓人看見的收納(裝飾品或嗜好品)占一成,保證空間的清爽和視線的聚焦。
這段話存筆記里好些天了,總覺得意猶未竟。
我是個注重收納的人,會每日清理辦公室桌面、書桌桌面;工作學習期間桌面通常散放著許許多多的材料,一旦不工作,或者即便是下午還要繼續工作,也習慣將桌面收拾清爽。離開桌面前,干凈清爽會讓我覺得一些事務告了一段落;下午或次日再開啟,空若無物的桌面會讓我覺得又可以自由發揮了,想放啥就放啥,有一種重啟的快感,帶著一份重新征程的開啟,“一切重新開始”的感覺是一種放松,也帶來一份新的專注。
從這一角度我大約是做到了第3點。其實我是想說第1、2、3點也許我都在無形中做到了,但我從不知有這一種成份的具體法則。想想還真是這樣,目力所及,一成的裝飾物剛剛好讓空間清爽、聚焦,五成的可視收納讓視覺沒有壓迫,且留有富余的收納空間;七成的封閉收納空間,則留有尋找余地。
但細思極恐,我雖然隱約有類似的收納需求,其實同時還是一位屯貨愛好者。許是幼年的貧瘠或者安全感的匱乏,總隱約有一份對未來的危機,喜歡做好提前儲備,并將之體現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每每有需棄物再放儲備空間一段再丟的習性,或者一次性購許多家用必耗品等放著慢慢用;如此空間自然又雜亂不堪,所以就體現為時不時需要再次深度清理,為此亦耗費了自己無數的時間與精力。而清理過程中還是偶有原棄物又回收再用的時候,算是一種反饋加劇了這一行為。
所以看到這751法則,忽然頓悟:其實日常收納、清理就該遵循這一法則,可以屯貨、可以清理,但需要保證空間在這751范圍內。有這一準則,該棄則棄,該屯仍屯。
我是桌面干凈整潔的人,亦是空間收納愛好者。曾經大概是拎不清這個度,不知怎么保持桌面整齊與空間收納的度,習慣于將桌面保持整潔,然后將物品放置柜中,但很快發愁柜中物需要耗時整理了。雖然整理后很清爽,但我討厭那一重新整理、丟棄的過程。
想了想,以后大概可以這么做:
1、繼續保持桌面整潔,但一個月后還要用到物才放入柜中,否則還是暫放桌面角落,直至月內用完即棄。
2、柜中物每季一整,下季再用才留存,否則清出置于桌面角落或柜中專區,用后即棄。
3、長存物每年一整理,次年有用方收納;否則并入第2點。
4、每次整理遵循751法則。
這么一梳理,覺得還是可以定期整理,但不畏難了,有準則易舍棄些。
以上是關于斷舍離的思考,其實也閱過類似的《怦然心動的人生整理魔法》,但實踐難度大,考慮抽空復閱并重新思考梳理,取其可踐行處。
另一方面,我想到的是,我其實有著良好的收納整理習慣,但是缺乏類似751這樣的法則來規范自己的行為,反復整理把自己搞得疲憊不堪,缺的就是一個“度”。
整理有度,指的是“751法則”所明確規定的空間之度!那其他的事情呢?很多很多的事,我都覺得進退間“度”很難把握;應該還是源于思考的不夠深入,始終沒想出所以然,故而進退兩難。如果能有類似751法則這樣清晰明了的準則做依據,是不是也可以做到對應的迎刃而解?那這類似的751法則又在哪里呢?一是自己的努力探索、深入思考,然后建立個人明晰的準則,想清楚,后續有依據再調優;二是努力刷認知,吸收前人、高人見解,拿來主義,踐行并調適出適合自己的法則。
如此,今后第一步當是先踐行751,再漸形成其他法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