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心里沒有一個值得你想的人,或者你并不認為自己值得被別人牽掛想念,那可能,你的人生相對來說是特別虛空和特別孤獨的。
也許,坐在我鄰座的大女孩可能要學會跟自己相處,去真正感受當下的自己。
正因為她感受當下的力量是弱的,才會不斷地拿著手機,跟手機那一端的人保持密切的互動。
對于嬰兒來說,如果媽媽不在視線范圍內,那么,媽媽就是真的消失了。嬰兒會感到非常焦慮害怕。如果媽媽在視線范圍內,嬰兒就會覺得踏實安全。
心理學上有個詞,叫“客體恒定”。
具有客體恒定能力的孩子,在媽媽離開的那一刻,雖然會有一點點焦慮,但焦慮是可以承受的。等到媽媽回來了,孩子又會表現的非常開心。在媽媽離開的那段時間,孩子會投入地去做一些自己感興趣的事情,比如,玩玩具。
一般情況下,能讓孩子感覺到特別安全的媽媽,同時,在日常生活中,媽媽和孩子建立了非常好的信任關系,答應的事情能做到,這樣的孩子更有客體恒定的能力。
慢慢地,穩定的客體內化到孩子心里。獨處的時候,我們就不會認為世界上只有我一個人,還有另一個人——媽媽,她一直在陪伴我。在我需要的時候,一定會回來。
如果客體恒定能力沒有發展起來,獨處時就會感到特別沒有安全感。
表現在:一個人離開了,他會很焦慮很焦慮,害怕離開的那個人不再回來;或一個人離開了,他認為離開的那個人根本不會想念他,把他忘記了,這種感覺也挺恐懼的。
很多人在戀愛關系里經常會有這種情形發生。
當跟對方建立了一段親密關系,他把自己跟媽媽建立的最最原始的關系模式都直接投射到現在和戀人的關系中。戀人走開的那瞬間,就像兒時走開沒有按時回來的媽媽一樣。
為了驗證戀人會不會離開,有時候他會不停地問,“你愛不愛我?想不想我?”
如果對方有事沒有及時回應,那一刻,以往的那種特別強烈的焦慮感促使他不斷地去驗證戀人是否存在,比如,瘋狂地打電話,轟炸似的發信息。
對對方說“我想你”,對方會感受到真正被關注的感覺。
這種被關注的感覺就是指特殊的存在。
你想我,一方面代表我在你生命中已經扮演了較為重要的人。另一方面,以后遇到了一些問題,你會站在我的角度上來幫助我或跟我一起面對。這會讓我覺得特別踏實,有種特殊的存在感。
有一位女孩子在微博上私信我,“胡老師,我跟一個男生在聚會上認識,彼此都有好感,聊得也挺好的。聚會結束,他把我送回家。我以為他會主動聯系我,等了三天,對方再也沒有跟我聯系,你說,‘他是不是不喜歡我?’”
我反問了她一個問題,“如果你喜歡一個人,你會怎樣對待你喜歡的那個人?”
她回復,“我會主動聯系他,去想他正在做什么?有沒有吃飯?生活中有沒有發生啥事情?而且,我會很希望經常跟他待在一起,經常見到他,經常跟他保持聯絡。”
我說:“那你知道他是不是喜歡你了?”
那個女孩說:“可能他在忙或有別的事情吧。”
我繼續問:“當你這樣想的時候,你真的確定對方是喜歡你?當你這樣想的時候,你的內心是非常踏實的嗎?”
后來她想了想說,“可能對方不是真的喜歡我。”
“我想你”是一種非常直接的表達。
在親子關系中,尤其是父親,很多時候很難去表達出這句話。
朋友小林跟我討論過一件事,她在工作或有事忙的時候,可以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世界外的人似乎沒辦法跟她鏈接上。即使男友叫她幾聲,她都不回答。一旦沒有什么事情做的時候,她希望跟男友保持很近很近的距離,最好待在她身邊,隨叫隨到。
當男友有事情忙,而她比較閑,她對男友提一個訴求,男友沒有回應,她會立刻憤怒。
由于這個原因,相處過的兩個男友都跟她分手了。
分手的理由都一樣,太黏人了,而朋友小林并不認為自己黏人。
我讓她去想想可能造成現在這種現象的經歷,她想到了自己大概四個月就被送到了幼兒園。爸爸媽媽很忙。等到她記事,每一次媽媽騎腳踏車去幼兒園接她,看到媽媽臉上沒有太多的表情,甚至有時候一句話都沒有。
根據小林的表述,那種感覺就像媽媽是為了來接我而接我,跟媽媽似乎沒有鏈接。所以,她認為自己是媽媽的累贅,回去的路上,她跟媽媽之間互動也很少。
長大后,她很少聽到媽媽說想念她之類的話。媽媽想念她的情感,她也沒辦法體會到。因此,她選了一所離家很遠的大學,電話也很少打,即使通話,也是寥寥數語,親情很淡薄。
當然,她也不會跟爸媽去表達“我想你”。30多歲了,她依舊無法表達出這句話。當別人跟她表達“我想你”,她也就呵呵噠。
《倚天屠龍記》是我喜歡的金庸武俠小說之一。
女主角趙敏在張無忌的手上咬了一口。
之所以要咬張無忌一口,原因在于她有一次在偶然的機會中聽到了:曾經有一個女孩子被張無忌咬了一口,然后,那個女孩子就永遠記住了張無忌這個人。最后,趙敏不僅咬了張無忌一口,還在他傷口上撒了藥。
趙敏這樣做的目的是,想讓張無忌永遠記得她,在他的生命中不再消失,成為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一個人。任何時候,都要想起她。
其實,被看見的需要來自生命早期嬰兒的狀態。
如果嬰兒沒有被媽媽看見,或跟媽媽斷了鏈接,很可能就意味著死亡。所以,被拋棄感和被忽視感跟死亡有關。再長大一些,跟對方建立鏈接可以獲得很好的價值體驗,能去應對我們內心中特別強烈的孤獨感和虛空感。
換言之,被忽視的感覺,被拋棄的感覺,更多的是一種沒有存在的感覺。
當我們感受不到存在感,就會陷入到特別強烈的虛空的感覺里。
很多戀人失戀后,會覺得生活了無生趣,生命沒有意義,實際上就是陷入到了一種虛空的感覺里,尤其是一些被動分離的人。
因此,想要跟別人產生鏈接,更多的是從牽掛對方開始的。因為當我們被別人想念牽掛的時候,特殊的存在感就有了。
哪怕是朝夕相處的人,表達這句話也有很好的效果。
85后的一位父親,很喜歡一個人打游戲,每次把陪孩子都當成是一項任務。出差三天,一點都沒想起自己家的兒子,也沒有跟兒子打電話。同伴說,“你真沒有把孩子放在心上。”
當同伴說完,他忽然有種特別強烈的失落感,“我該怎么做?”
同伴告訴他,“你愛不愛你的兒子?你有沒有把你的兒子放在心上?如果說你真的沒有把你的兒子放在心上,我相信,你的兒子一定有特別強烈的失落感。”
頓時,他拿起電話給兒子打了一通電話,“爸爸很想你”,在他說出那句話的時候,他六歲的兒子好像真的開始跟他說話了。過了一會兒,他兒子也說,“爸爸,我也很想你”。
年輕的爸爸心里感到特別特別溫暖。
試著想一想,無論我們處于任一年齡段,當我們聽到別人說,“ 我想你”,你是什么感覺?
不管父母的工作有多忙,不管父母和孩子是否朝夕相處,跟對方表達“我想你”,能給到對方很好的感覺,那一刻,你們倆是鏈接在一起的。
孩子判斷自己是否在父母心上,通常是通過父母對待他的言行,比如,表達我想你,買禮物。
朱自清的《背影》感動了很多人,但我希望,父親不僅僅只是給孩子一個背影。因為父親的背影留給孩子更多的是猜測,這需要孩子去解讀。
越小的孩子,越沒有能力去解讀父親的“背影”。
試試吧,當你對你愛的或愛你的人表達“我想你”時,會有怎樣神奇的事情發生?大家可以留言告訴我們。
幾年前,我母親生日,給她買了一束花,打電話告訴她,我想她了。驚喜的事情發生了,我竟然在我媽那聽到了,“兒子,謝謝你”類似這樣的話。
我們都好開心。
這件事,她跟周邊的人說了很多次。
幾年之后,她還在不斷地跟周遭的人說這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