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文案 來自公眾號:城市三厘米
有聲版:http://music.163.com/#/program?id=903936970
又到賞花時節
杏花,乃江南佳人也。
杏花是我國民間傳統中十二花神里陰歷二月女花神的代表。
俗語有言,“日日有花開,月月有花神。”
在傳言中,杏花花神為唐朝貴妃、四大美人之一的楊玉環。
安史之亂禍及寵妃楊玉環被賜死,君王前去悼念,只余一支杏花暗香殘留,如佳人依舊。
民間傳說為杏花增添幾分色彩,但杏花自身,一直都被歷代文人賦予著極高的審美內涵。
《全唐詩》當中,杏花出現了98次;
《全宋詞》中,杏花出現了540多次。
歸其原因:
中國林業出版社的《中國果樹志》中記載了,杏花悠久的栽培歷史,
它屬于本土植物,有著3500年以上的歷史,
在《禮記》、《山海經》當中都有描寫。
唐朝時期,杏花成為了流行物。
武則天時,杏花宴搖身一變為新科進士們的“頒獎典禮”。
結合當時政治生活,杏花被賦予了身份地位的榮譽象征。
唐朝詩人鄭谷就曾在《曲江紅杏》中寫了折枝紅杏、等愛人科舉高中的美好祝愿。
“女郎折得殷勤看,道是春風及第花。”
像白居易、劉禹錫、李商隱等等大詩人都寫過融景于情的“杏花詩”。
比如,白居易的《游趙村杏花》
趙村紅杏每年開,十五年來看幾回?
七十三人難再到,今春來是別花來。
這首詩里青春易逝富貴無常,配得上那千古名句,“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
然而,于我們今天而言,杏花的觀賞地位已遠不如從前。
一則,花色大眾。
從純紅到純白,外形又肖似桃樹梨花,易被錯認。
二則,香味淡然,并不濃郁。
百花爭艷的春天,若缺乏一技之長,則很難拔得頭籌。
三則,對比梅蘭竹菊的文人意象,杏的意象不明也不固定。
另外,杏樹生長分布不均勻,暫無大眾熟悉的名勝景區作為推廣。
如果找個段子來形容,今天的杏花,很像是“有顏值、有演技,卻一直沒有紅”的青衣花旦。
艷不過灼灼桃花牡丹紅,冷不過冰霜寒梅一水梨。
對于杏花,我們一直有著呆板而模糊的定勢思維。
要不是清明時節的杏花村,要不是春雨江南一片杏。
對比與世隔絕的天上人間,桃花源。
杏花村的田園意味似乎太重,這使我們覺得“杏花村”淳樸而大眾,俗氣而一般。
與此同時,杏花江南則代表著一種有關政治地理的文化傾向。
就如我們常見疑問,為什么古風都有關“江南”,北方的孤雁、大漠同樣出彩,為何不見?
大漠 ?與 ?江南
因為,歷史上的江南既是富饒美麗的水鄉,又是文化權利的中心。
為了滿足統治階級的享樂趣味與生活情調,細膩纏綿委婉含蓄的詩風也理所當然的成為了眾人追逐的“上流之作”。
杏花雖然并非江南的主要產物,但它的嬌美與江南溫潤的微雨相融,溫柔又美妙,隨著時光,流淌出極具氣質的人文情懷。
著名詩人余光中在《聽聽那冷雨》中寫到:
杏花,春雨,江南。六個方塊字,或許那片土就在那里面。
用一個詞來形容今天的杏花,那就是,“低調”。
它繁茂的開放,象征著觸手可及的平凡幸([xìng],諧音“杏”)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