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湯溪九峰書院淵源很深,追本溯源,則是濫觴于唐代徐安貞在九峰創(chuàng)建的“安正書堂”,最早卻可以追溯到南齊時期太末人徐伯珍在九峰開設的私人講學所。所以,宋代衢州的趙抃在《九峰巖》一詩中寫道:
? ? ? ? 龍丘石室人難繼,安正書堂世莫登。
? ? ? ? 但見煙蘿最高處,九峰排列一層層。
? ? ? ? 詩中的“安正書堂”即后來的九峰書院。據(jù)史料所載,徐伯珍少孤,常在箬葉上寫字,他師從叔父徐番之學習十年,有盛名,但不愿為官,便移居九峰山。另據(jù)《南史·徐伯珍傳》(卷七十六)所載:
? ? ? ? 宅南九里有高山,班固謂之九巖山,后漢龍丘萇隱處也。山多龍須檉柏,望之五采,世呼為婦人巖。二年,伯珍移居之,階戶之間,木生皆連理。門前生梓樹,一年便合抱。館東石壁,夜忽有赤光洞照,俄爾而滅。白雀一雙棲其戶牖,論者以為隱德之感焉。刺史豫章王辟議曹從事,不就。家甚貧窶,兄弟四人皆白首相對,時人呼為“四皓”。建武四年卒,年八十四。受業(yè)生凡千余人。
? ? ? ? 所以,徐伯珍九峰授徒講學,規(guī)模之大,可算得上是湯溪最早的私人講學所。到了唐代,蘭溪的徐安貞棄官隱居九峰山,他就在九峰山的石室中著書立說,但如果按照學者季羨林和鄧洪波主編的《中國書院史》觀點,具有聚徒講學性質(zhì)的書院始于唐代,那么徐安貞建在九峰山下的“安正書堂”,如此說來才是湯溪最早的書院了。接著又歷經(jīng)了雅好吟詩的貫休在九峰禪寺為主持,繼之更有被譽為四大書院之一的麗澤書院主持呂祖謙,則常來此講學,禪寺里就有“鄒魯遺風”的匾額為證,且后來禪寺曾易名為“九峰書院”,隨后就不斷有鄉(xiāng)賢如胡森、胡煒之流,盡力傳承與傳播,使九峰之學蔚然成風。
? ? ? ? 我又在查閱《湯溪縣志》后始知,此后在清雍正元年(1723年),湯溪知縣宋紹業(yè),建為湯溪縣義學。再到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知縣陳鐘炅便改為九峰書院,但到了咸豐末年則毀于太平天國戰(zhàn)火。而后,在光緒九年,知縣朱榮璪又在縣學東文昌閣故址重建九峰書院。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即改為湯溪縣官立高等小學堂。并由此而衍生,使得湯溪尊教崇學之風延續(xù)至今。所以,這也難怪湯溪的基礎教育如此之完善,既有幼兒和小學的教育,也有初中和高中的教育,而且高中教育既有普高也有職高,同時就辦學模式而言既有公立也有民辦,這對處于農(nóng)村鄉(xiāng)鎮(zhèn)而言則是不多見的。
? ? ? ? 不僅如此,我們從九峰書院的變遷史中還發(fā)現(xiàn),九峰書院一直為歷代文人官宦所重視。
? ? ? ? 明朝天順四年(1460年)出任龍游知縣的王瓚曾寫下一首《九峰書院》的詩:
? ? ? ? 昔賢書院在巖間,千載高風不可攀。
? ? ? ? 莫道夜臺靈去遠,文星猶自照空山。
? ? ? ? 乾隆四十八年,曾簒修《湯溪縣志》的馮宗城也寫了一首《九峰書院》:
? ? ? ? 軒楹重整煥新模,環(huán)碧峰巒列畫圖。
? ? ? ? 秋宇云停青玉案,夕扉藜照絳紗廚。
? ? ? ? 只看墻竹文逾茜,盡有書田硯不枯。
? ? ? ? 更錫嘉名編志乘,山光聳秀正盤紆。
? ? ? ? 鄉(xiāng)人胡煒,為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庚午科副榜第六名進士,有感于九峰之學,作
? ? ? ? 詩兩首,其一為《春日登九峰尋徐侍郎讀書處》:
? ? ? ? 巍巍九峰山,白云滿幽谷。
? ? ? ? 層巖嵌精藍,峭壁懸飛瀑。
? ? ? ? 春風習習來,翠嶂爭妍郁。
? ? ? ? 扶筇陟其巔,望古馳遐矚。
? ? ? ? 昔聞徐侍郎,束發(fā)隱山麓。
? ? ? ? 地僻塵俗違,汲古淹誦讀。
? ? ? ? 山藪非不深,龍蛇終起陸。
? ? ? ? 薦居天子旁,宏詞燦星宿。
? ? ? ? 一朝忽見幾?歸我舊茅屋。
? ? ? ? 谷鳥傳好音,巖卉嬗新綠。
? ? ? ? 昔年凄息地,無由問樵牧。
? ? ? ? 惆悵夕陽斜,歸途多躑躅。
? ? ? ? 其二為《九峰書院望九峰山》:
? ? ? ? 九峰書院對南山,山聚奇峰九點環(huán)。
? ? ? ? 崖洞遲吾燃藥灶,門墻先士接賢關。
? ? ? ? 岱衡秀色參高下,牛斗文墟近往還。
? ? ? ? 為睇名區(qū)鐘瑞氣,肯辜靈岫列窗間。
? ? ? ? 九峰書院正式改造后,知縣陳鐘炅欣然作記。所以,筆者查閱《湯溪縣志》,為便于供人欣賞,特將其作摘抄如下:
? ? ? ? ? ? ? ? ? ? ? ? ? ? ? 九峰書院記
? ? ? ? ? ? ? ? ? ? ? ? ? ? ? ? ? 陳鐘炅
? ? ? ? 邑故有義學,在文廟西。創(chuàng)之者,前令宋君紹業(yè)也。比年以來,棟欹瓦爍,敗墄生苔,弦誦之聲無聞,蓋守土者難辭其咎矣。
? ? ? ? 歲壬寅,余奉簡命,承乏斯土,下車之始,有志而未逮也。越明年,癸卯春孟,始興是役,鳩工庀材,重新講舍,將延名師,令諸生肄業(yè)其中,而因易其名曰:“九峰書院”。
? ? ? ? 余惟書院之設,自宋以來,幾遍天下,其時名流輩出,教導鄉(xiāng)里,士之游其門者,多所造就。而金華為理學淵藪,香溪實浚其源,嗣是而東萊、晦庵、南軒三先生重開麗澤書院,講明圣學,迨何、王、金、許恪守師訓,互相觀摩,斯道為之益振。湯雖僻處偏隅,然船山紹伊洛之淵源,林逸得仁山之宗旨,胡東章相師事楓山,雖所得有淺深,要皆藝林之翹楚也。
? ? ? ? 夫?qū)W莫大于端品,而端品要在哀諸圣人之道。而后有以峻其閑,自后之為學者,不務殫心性命,僅以文章為標榜之資于是。處則抱慚于名教,出則貽玷于官箴,其弊在于舍本逐末而及其流也。遂決去圣賢道義之藩離,而悍然有所不顧。今圣天子闡明正學,如日麗天,薄海內(nèi)外,蒸然向化,此都人士,其亦爭自洗濯,以步香溪諸君子之后塵焉,安在古今人遂不相及也?《書》云:“為山九仞,功虧一簣。”《傳》曰:“進,吾往也。”學問之道,可觀于山。況茲書院,適面九峰,當天氣清曠,遙望層巒,奇峰插天,青巖如黛,頓覺萬象空澄,目無纖翳,欲凈理明之況,仿佛如遇諸當前有志圣賢者即是,而睹指知歸,其幾于道也,不難矣。
? ? ? ? 吾望邑人,士其知所自奮,而毋墮于魯莽,滅裂之習,行見扶輿,清淑之氣,將復鐘靈于此地也。振興文教,責在有司,爰述余所以易名之意與,為學所以從人之方,為來者勸焉。
? ? ? ? 往事堪憶,來日可追。從九峰書院的變遷史中,我們看到了書院的發(fā)展,到近代為“學堂”,再到現(xiàn)代為“學校”。當然,我們也更愿意看到一些惟有不變的傳承,那就是教書育人的責任和擔當,還有全社會都對教育這項公益事業(yè)的重視與支持。
? ? ? ? 這就是九峰書院,也給教育留下的許多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