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恨交加這個詞太貼切了。它反映了愛與恨源自一個能量,愛可以轉成恨,恨也可以轉成愛。這股能量就是生命力本身,具有原初的,巨大的創造性,攻擊性與破壞性。這股能量導向愛的時候,人們是幸福的,滿足的,溫柔的;這股能量導向恨的時候,人們就是易怒的,不滿的,報復的。
愛需要被看見,被感知,被接納,如果被忽略,被拒絕,愛就會轉化成恨,也就是這股能量導向了恨,我們常說,由愛生恨,就是這個意思,積壓太多,太久,攻擊性和破壞性就需要釋放。這種現象在兩人親密關系里看的最清楚,那個你為之魂牽夢繞的人,就是點燃愛和恨的火種。愛情中的男女是美妙的,可愛的,因為你愛慕的那一方引導出來了你自身最具生命力的本能,你看到了,感知到了自己那股旺盛的生命力,充滿了渴求,充滿了創造與奇跡。在真愛中,(我說的是真愛,匹配成功的概率極低)自我會被完全拋棄,我們愿意全然的去奉獻,完全的占有對方也同時被對方占有,并且沒有痛苦。我們感受著和另一個生命的交匯融合,最終升騰到生命更高的層次。即便在普通愛情,人們都會變美,變的神采奕奕。女人皮膚變的細膩光澤,心底柔情四溢,整個人都煥發著光彩;男人精神煥發,信心十足。然而,主導愛的這股生命能量是非?;钴S和靈動的,所以及其敏感。一不小心,愛就轉成了恨。所以,有時你覺得你的心上人是那樣的可惡,不體貼,不懂得,甚至殘忍。因為同一股能量,它在愛的里面受挫,未被滿足,人們變的如此感傷,心碎;積壓太重,就會怨恨,人們變的愛發脾氣,這就是攻擊性破壞性在尋找出口。所以愛人之間的吵吵鬧鬧時好的,恨需要隨時釋放,愛一個人,就要接納他的釋放,ta反過來也會接納你的。人們在互相幫助,彼此療愈。在這些親密和撕扯中,人們愛的更深了。深度的理解愛和恨,是希望我們都能勇敢的去愛。其實,戀或者失戀,都是一個絕好的感知,看見自身生命力的機會。只是失戀時,人們太愛惜自己,光顧著傷心絕望了。
除了兩人親密關系,愛和恨的真正源頭,在生活中就經常顯得模糊不清。我們有點盲目,不知道為什么愛,為什么恨。人從小到大,一路上充滿了被愛的渴求,從嬰兒時期渴望母親無休止的懷抱,到成年渴望外界的認可與獎賞,這些需求有的被滿足,有的被忽略,有的被拒絕,有的甚至被蹂躪。我們在這個忙忙碌碌的物質時代經歷了童年,大部分關于愛的渴求都被忽略了,滿世界都是缺愛的小孩,人如果不曾被好好的愛過,長大后就無法正常給出愛,不是不想去愛,是根本不知道如何去愛。物欲橫流的時代,當社會對成功與否的評價標準過于狹窄,當每個人都在茫然的不斷的去追逐那狹窄的標準,追求外圍世界,社會的認可,人們難免會有挫敗感,因為人本身是非常豐富的,每個個體都是非常不同的。現代社會中,很多人會覺得自我太多的東西被忽略或者被拒絕了,而且是長期的,這就是為什么在忙碌的大城市人們都那么的冷漠易怒。每個人都要警惕灌進我們耳朵的各種標準,從小到大,太多的人把他們自己都從未認真思考過的東西塞給我們,悲劇就會一代一代的循環。為什么,外界(父母,老師,同學,同事,還有國家等等)迫不及待的要施加這些東西給我們,通常是愛的名義?因為這樣訓導出來的孩子最聽話,社會運作起來更方便,制定某些規矩的壞人做起壞事來更容易。社會的首要任務是培養沒有獨立思考能力的機器人,奴隸。人們聚集在一起,是因為我們怕孤獨,在一起就要遵守一定的規則,這是毋庸置疑的。我說以上那些,是希望提醒自己和他人,要獨立思考,結合自己內心的聲音,認真審視所謂的道德和規矩。不然,你內心深處的那個小孩兒就會永遠的迷失,找不到回家的路。
好像寫跑題了,現在拉回來,做總結。我是想說,不管這恨有多深,當它一旦被合適的人覺知然后開始接納,懷恨的人最終都會體驗到幸福。只是,這個過程是非常痛苦的,它取決于這個恨,或者說這股惡,這股攻擊力蓄積有多久,越久,殺傷力就越大,對另一個準備接納的人就越構成考驗。這累積起來的惡,是一個人長期的內心需求被外圍世界所忽略和傷害的總和。對付這種積壓的一個最好辦法就是,及時釋放,尋找到一個無公害的方法,有效的方法釋放。更高級別的人甚至可以做到能量轉化。如果一個孩子,一個人從來沒有有效的釋放過他的惡,這個人就會是一個非常痛苦的可怕的人。因為巨大的惡的能量,一旦排山倒海般涌出,會吞噬自己和他人。惡的釋放(或者是攻擊性,破壞性的釋放),需要一個完全不會報復的人,需要一個高度同理心的人,需要一個心中善的力量非常強大的人來協助完成,這個人的角色就是理想中的療愈師。療愈者內心也會有深深的創傷,魔鬼或者攻擊性,但是和匹配的療愈對象,他只想釋放善,甚至惡都由此轉化成了善,同一股能量以愛的形式注入給療愈對象,同時也完成了對自身的療愈。這是我能想象到的最完美的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