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讀大學的小伙伴是否有這樣的經歷?
這是某一大學生從通情達理的晚輩到沉默寡言的“書呆子”的故事(觀察生活所得,用第一人稱敘述):
“你上這個專業沒有前途”
“這個專業難就業,畢業就意味著失業”
“某長輩說,你的學校……你的專業……”
“必須要考研,要不然沒出路”
“你看看,現在985,211大學就業就很不樂觀,你可要好好注意了”
每每聽到長輩們的這些“忠告”,總是又可氣又可笑又可憐。
可氣,可氣那居高臨下的善意加上命令式的口吻。可氣那種種的不信任和對自己選擇的不尊重。
可笑,可笑那結論是怎么得出來的?每次自己或者找到身邊的“權威”,好像發現了一個莫大的真理,像小孩子一樣急著分享給他們最愛的孩子。
可憐,可憐自己當初憑自己的興趣怎么就選了個這么不爭氣的專業?可憐自己當初為什么不多考幾分,能夠去他們眼中的更好就業的985,211呢?
每次都想懟幾個問題給他們:
“你們對我的學校了解多少?!”
“對我專業了解多少?!”
“照你們的,我們專業集體失業嘍,學校還開設什么?!”
“某些權威,你們怎么那么信他們?而不信自己的孩子?!”
以前,我很多時候會不自覺的婉轉地說明以上問題,介紹我們的學校,我們的專業以及就業情況。但得到的回應,基本上都是“你個小孩子,知道什么?!”。
那我就再沒什么可說得了,我也不愿再分享我的大學生活,所有發生在那個大學的所有事情,更不用說我那讓人生氣的專業以及專業知識了。
我就一直在想,我不需要你們支持我,你們別管我就行!不管我,也就不給我潑冷水,揭傷疤了。
大學生,除了這些,那還有什么呢?自然而然,就成了沉默寡言的“書呆子”,這也造成一種假象——你們說得都是對的,我默默贊同。
可是,我跟你們一樣,心里不服。不過,我也懶得再多說些什么了,現在只想叛逆地好好過大學生活,然后出來一個結果,讓你們看看什么叫我們的學校,我們的專業,而不是“人家的大學,人家的專業”。
即便最終,結果并不好,召來無數的冷嘲熱諷,“看,當初怎么說的,還不信,不見棺材不落淚”,那我也無所謂,我選的路,我無悔自己的選擇和生活。
我們都知道,以上所有的所有都流露著愛,長輩對孩子的愛和孩子對長輩的理解的愛。
那位大學生心態很好,沒有走向居高臨下的善意帶來的無限失望,導致厭學,失望,導致和長輩間的冷漠。可能這是更容易造成的。
在這個長輩與晚輩的互動中,晚輩考得不好,心里本就不舒服,還好選了一個自己感興趣的專業,得以自慰。而長輩的善意剛好撞在上面,將晚輩的希望打破,把自己傷心的事情揭開,又一次次地提醒,而晚輩早就想忘掉他們。
更何況,這個時代,叛逆的年輕人自尊更強,居高臨下的善意反而會起到相反的作用,甚至釀成不可估量的禍。
更何況,隨著知識的差距,孩子的觀念逐漸跟父母拉大,共同語言本就在逐漸減少,而這些東西只會打消溝通的意愿,本有的共同話題也不愿多交流了……
很何況……
孩子呢,要明白長輩的一片苦心,他們愛之切,顧不了那么多的溝通技巧。
這也是跟自己的孩子了,要是跟工作上的人,他們不會那么真誠袒露,反過來想,他們與孩子如此的問題和溝通還正是他們對孩子充分信任的表現呢!
這些也都是真誠的。退一萬步說,不斷地揭孩子的痛,總比讓孩子生活在自己構想的逃避現實的幻境中要好得多。
如果你也有如此的經歷,或者你身邊的朋友有這樣的問題,讓他們也看一看吧。
說不定他們會更加明白一些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