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記得去年抖音上有一句火遍大江南北的歌詞,叫“你這一輩子有沒有為別人拼過命”,第一次聽到的時候一度還把我給逗樂了。
是游戲不好玩了,還是奶茶不香了?是火鍋啤酒漲價了,還是樓下燒烤攤關門了?
人生這么美好,我干嘛要莫名其妙地為個啥人就得去拼命?吃飽了撐的?!
但是現實就是這么魔幻,原以為這只是一群文青矯情的無病呻吟,但是沒想到才過了不到一年的功夫,全世界就突然開始流行起了這句話的升級版本。
比之前的更加玄幻、更加匪夷所思,變成了“你這輩子有沒有為幾塊錢去跟別人拼命”。
而最丟人的地方在于,我就是那個為了幾塊錢就去跟人拼命的其中一員。
眼瞅著這不馬上又是一年一度的雙十一要到了嘛,想必大家伙的微信群里這段時間也是各種亂七八糟的活動鏈接滿天亂飛,什么蓋樓的、要我們砍他一刀的、還有建商鋪的,可謂是群魔亂舞。
前不久在下就不幸中招,被一位久未謀面的中學同學拉進了“蓋樓”小隊中,開始從新媒體工作者轉行為“建筑工人”。
其實作為一名直男,在最開始接到邀請時,我是拒絕的。
畢竟自從前幾年國內電商的雙十一大促活動越來越趨向復雜化后,我幾乎再沒花過什么心思去琢磨那些什么“預售定金、雙十一紅包、購物津貼、店鋪券”之間錯綜復雜的疊加關系了。
對于今年在朋友圈里傳瘋了的什么“全民開喵鋪、組隊蓋樓大挑戰、拉人贏紅包”等用一點小恩小惠嘗試邀買人心的營銷活動,也就一直不太感興趣。
但是架不住老同學的幾番勸說,聲稱她們也是佛系蓋樓,就是找個人湊滿隊伍而已,不太在乎輸贏。
最后礙于情面,在再三重申自己“可能沒啥機會上線,基本屬于坐等躺贏偶爾喊兩句666的咸魚”之后,還是上了這條賊船……然后就在短短幾天之后,成為了小隊中搬磚最勤快的福報修士。
(蓋了幾天樓后的“戰果”)
可能有讀者對于某平臺的“組隊蓋樓大挑戰”不甚了解,所以在這里先大體描述一下活動規則。
這個活動是讓用戶與最多4位合伙人一起組成一支隊伍,通過和系統分配的另外一支隊伍在一定時限內進行“蓋樓比拼”。
最終在時限結束后,“建設樓層”總等級更高一方的隊伍獲勝,隊伍內的隊員也可以就此瓜分獎金池內的獎金。
而提升隊伍的樓層等級共有兩種方式:分別是讓隊員上線助力,以及拉非隊友點擊助力。
看起來只是一個平平無奇的營銷活動,而且去年某寶也發起過一次類似的蓋樓挑戰活動。
但有賴于這一屆策劃的鬼才腦洞,竟然讓他們硬生生把一個和諧的薅平臺羊毛游戲,玩成了一場大逃殺性質的血腥修羅場。(策劃寶才,阿里撿到鬼了)
古話說叫“兩虎相爭必有一傷”,這次的蓋樓活動就有些這個味道。
這一次的蓋樓游戲對于樓層的最高等級不設上限,再加上用戶們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把“修改隊名”開發成了“素質喊話牌”,最終一場搶紅包競賽變成了雙方不計成本、“你死我活”的無底線戰爭。
有人說你可能對這種事情看得比較開,一點口頭上的嘲諷于你而言就如清風拂面一般無傷大雅。
但是你既然會參與到這個活動,自然說明你起碼在錢這一點上是看不太開的。
因此,活動策劃設計的另外一項規則,對于蓋樓用戶們而言就是一個難以繞開的大坑——門票。
每一場蓋樓挑戰都是會預先扣除門票的,這就意味著一旦“戰敗”面臨的不僅僅是失去了今天的隊伍紅包,還可能把前幾天的“勞動成果”一起賠了進去。
最夸張的地方在于,即便你用盡手段擊敗了對手,也并不代表你就能高枕無憂了,因為這項活動是不會讓你可以“拿著紅包中途退出”的。
那些在前一天比拼挑戰成功的隊伍,會在第二天被系統自動扣除門票投入到更高場次中,去與那些同樣“樓層高得驚人”的隊伍進行競爭。
從某種意義上來看,這簡直就是一種另類的養蠱,把無數人分割開來捉對廝殺,勝者再分別與勝者匹配,最終得出一個最強的“蠱王”。
可惜這一切都是后話了,在當時我還未能想到這么多,只是憋著股勁去和對面打擂臺。
一開始的對手的確夠佛系,贏起來簡直是如同秋風掃落葉一般輕松,但是很快,在這樣的匹配機制下我們很快就開始遇到了勁敵。
迫于無奈之下,我們先是玩起了戰術,希望通過用先示敵以弱,再卡著點來一波突然襲擊的方式,來一舉擊垮對手。
這樣的小花招雖然管用過幾次,但是很快隨著遇到的對手越來越強,這樣單純的小伎倆開始漸漸不起作用了,反倒是對面也開始學會了“偷塔”戰術。
為了能夠確保勝利,我們只好另辟蹊徑(走火入魔),籌備去尋找一些能夠花錢“買樓”的渠道。
結果不查不知道,一查嚇一跳。
原來在這短短幾天的時間里,這個蓋樓活動已經催生出了一套成熟的產業鏈出來
這個行業的競爭是如此的激烈,以致于那些“售樓小姐”們為了爭奪客源可謂是花樣百出,有人標榜起了自己是堂堂的13天老店,是“賣樓界的鼻祖”。
也有人效仿起那套“五元錢你買不了吃虧、5元錢你買不了上當”的話術進行營業。
部分賣家甚至還打起了心理戰術,想用欲擒故縱的手法引誘用戶頭腦一熱后來“一擲千金”。
但是正如曾經一位不知名的土豪在一款頁游中,對于一群立志要挑戰自己的平民玩家們說過的那句話——“不要用你的工資來挑戰我的零花錢”。
放到這個蓋樓游戲中也是一樣,隨著場次的不斷提升,我們終歸還是碰到了一個精通“鈔能力”的對手,并被他無情碾壓。
不過有意思的是,雖然多日來苦苦追求的連勝在這一刻已經被人打斷,但我們整個隊伍的成員們卻并未感到太多惋惜和失落,更多的只是一種解脫感。
說白了,為了一星半點的紅包而逼迫自己,去與那些素昧平生的陌生人沒完沒了地打生打死,實在不是什么令人愉快的事情。
在之前一直支撐著我們的動力,其實更多的都是對于那些沉沒成本的不舍,不是為了這點紅包,而是不想讓自己前兩天付出的那么多精力與時間白費。
然后就在這個思維下為這個活動繼續付出更多,最終回過頭來反省,發現這幾天純粹就是“一頓操作猛如虎,一看獎金兩塊五”。
其實認真回想起來,在十年前雙十一第一次被包裝成“全民電商狂歡節”來到我們身邊時,似乎在優惠層面上遠比現在的要來得“實誠”許多。
2009年的中國,線上電商大環境方興未艾,距離天貓商城的成立還有整整三年,而當時撐起整個阿里巴巴的淘寶,在人們的語境中還是一個以“便宜、低質”作為核心競爭力的地方。
在那個年代里,對一位姑娘來上一句“喲,你這衣服……淘寶買的吧?”可能比告訴她又胖了10斤的殺傷力都大。
天涯跟豆瓣上的女青年們每天挖空心思,不是在琢磨如何不要讓別人誤會自己是一個“穿淘寶貨的lowb”,就是研究怎么看出別人是不是那個穿淘寶貨的lowb。
就算是機靈如馬云這樣的人,在面對當時網友們的質疑時也只能無奈地選擇避實就虛,用一句著名的“有些人就是想用58元買勞力士”這樣的話去悄悄轉移話題,把平臺上假貨泛濫的問題帶到用戶分辨能力不足上去。
但諷刺的是,也正是在那樣一個艱難的大背景下,時任淘寶CFO的張勇卻敢為人先的用“全場5折”這樣的大手筆,讓全世界都記住了阿里人的魄力,也讓雙十一成為了張勇至今為止都最引以為傲的杰作。
如果把雙十一擬人化,那么在他最初來到世間時,無疑是一個信奉簡單粗暴哲學的冷酷小伙,“全場5折”的優惠說到做到,用戶要是心動了來買就是,不多一句廢話。
(人狠話不多的魯魯修)
但現如今,很顯然雙十一已經被一些平臺“調教”成了一個圓滑世故的油膩大叔,嘴上的漂亮話都依然還在,但是想要從他手中拿著半點真金白銀,難度卻已經堪比登天。
做不出幾道堪比奧數的數學題,搞不清滿減、定金膨脹、店鋪紅包和平臺紅包等方案之間錯綜復雜的邏輯關系,舍不得花上大把的時間與精力去參與那些營銷游戲,你壓根沒機會從這個“中年男人”手中討到半點好處。
原因很簡單,就像我們看新聞都知道一句順口溜“字越少,事越大”。
在營銷界也有類似的說法,越是簡簡單單、樸實無華的優惠措施,平臺在背后需要投入的成本也就越大,用戶能真實到手的部分也就越多。
為了掩蓋自己在成本投入上的吝嗇,才會有那些繁瑣、復雜的紅包規則誕生,用來掩蓋用戶投入與回報不成正比的事實。
也正是因此,網絡上現在已經開始漸漸流傳起了這樣一種說法,呼吁要“取消雙十一”。
(近期一場調查中近6成人開始對雙十一持負面態度)
在他們的思維看來,既然一切都早已不是原本初識的模樣,倒不如索性全部推倒,當做從未見過。
不過顯然這樣的想法實在是有些太過極端。
作為消費者,我們對于某些平臺做法的日漸油膩化無可奈何,但是這并不代表我們手頭就沒有另外一份選擇權。
有句話說得好,沒有人可以永遠年輕,但是永遠都有人正年輕。
國內的電商格局還遠未固化,大量的后起之秀正如同餓狼一般對著那些老前輩的位置虎視眈眈。
就像年輕人身上總是充滿朝氣類似,年輕的企業身上也是如此。
為了打破既有局面、為了挑戰先行者,這些“小鮮肉”企業在做法上往往會讓人忍不住聯想起雙十一活動最初的那個模樣。(想要后發先至,不出點血怎么行)
就好比方說拼多多,這個平臺不單在一些輿論口碑上與十年前的淘寶如出一轍,做出的一些營銷活動也處處都讓人想起最開始那個簡單粗暴的雙十一。
為了提升自己的品牌調性和爭奪那些一二線城市用戶,拼多多這個平臺在砸錢這件事上可謂是毫不含糊。
他們直接干凈利落地把自己從618開始“百億補貼”延續到今年“雙十一”,甚至不惜自己虧損也要再對一些熱門品類進行額外補貼。
從企業角度來看這種做法很容易理解,有些平臺做這個雙十一不過是每年的保留節目,知名度早就已經打響,那么接下來考慮的就是盈利問題。
而有些平臺還處于追趕者的地位,現在最想要的不是賺錢,而是吸引用戶、籠絡人心,用句老話叫“賠本賺吆喝”。
兩相對比之下,作為用戶在哪個平臺更容易拿到貨真價實的優惠,自然也是不言自明。
早在線下購物時代,我們就總結出來了一個尋找實惠的竅門,叫“貨比三家”。
現在看來,這句話即便是放到今天的線上購物來看也依然沒有過時。
當你不想為了過一天雙十一,而要提前大半個月去在各種五花八門的營銷活動中勞心勞神時。
請記住,你并不是沒有其他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