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我從完美主義者的攀比特征行文,寫了《淺談完美主義者婚后生活》,事后發現角度有些單一,或許從另外的角度來揭示一些信息,會帶來不一樣的思考。于是,我在洗碗的時候,看到窗外的黃土高坡,溝壑縱橫,想到延安新城的移山填壑工程,有了如下的思考。
黃土高原每年被雨水帶走大量泥土,形成深溝和山坡,如果把山坡削平,多出的泥土填入旁邊的深溝,可以得到一塊平地。據說,新城建設的思路就是這樣的,填了許多年。那么,其實人的情緒不也是這樣的么,時而高漲,時而低落,時而平坦。所以,我們可以將人的情緒劃分為三種基本模式,分別是情緒高地,情緒低谷,情緒平地。
當人們處于情緒高地和低谷模式時,人的情緒迫切希望得到發泄和填補。情緒高漲時,大腦神經活躍性增強,行為變得靈活,甚至可能情不自禁,做出正常情況下想不到的行為。情緒低落時,大腦活躍性也會增強,對周圍的敏感性增強,但行為可能變得遲鈍,整個人就像一灘水,癱軟無力。所以,通常一個正在傷心的人,很難做事情。
正常情況下,人的情緒處于平地模式,不喜亦不悲;受到內部心理活動和外部環境刺激的影響,情緒在高地和低谷之間波動。人的情緒曲線就由這三種基本模式自由組合而成。在這條曲線上,將情緒由高地和低谷調回到平地模式的能力稱為情緒控制能力。情緒控制能力越強,情緒曲線越趨向于平緩;情緒控制能力越弱,情緒曲線越趨向于波動。
情感需求較高的人,情緒曲線波動大,一會兒情緒高漲得像打雞血,一會兒情緒低落得讓人甚得慌。而完美主義者通常就是情緒波動較大、情感需求較多的一類人。一旦內心產生一個訴求,情緒就會高漲,迫切希望得到滿足。假如訴求沒有得到滿足,他們的情緒又會直接跳過平地,進入低谷或高地,很難出這樣的循環。所以,完美主義者通常很難控制自己的情緒,屬于情緒控制困難群體。
完美主義者在婚后生活中,需要深入接觸配偶,適應新的環境,此時,他們的情感訴求將達到最大。結婚后,完美主義者發現這樣的生活和想象中不一樣,想象中的婚姻生活很美好,現實卻是財米油鹽、各類生活瑣事。于是,完美主義者就開始進入焦慮狀態,產生極強的情感訴求,努力使周圍的一切和自己想象的一樣。這樣的結果是,弄得周圍人都不好受,跟著一起受罪。家人可能會覺得這樣已經夠好了,但他們并沒有理解完美主義者的想法,這樣的結果就會導致完美主義者的情緒一直處于波動狀態,奮起、失落、奮起、失落……久之,要么完美主義者放棄家人,要么家人放棄完美主義者。要是兩個完美主義者在一起,隔壁鄰居可能成為最大的受害者。所以,有一句話概括得挺好。
愛情和婚姻是兩回事。
完美主義者婚后生活的情感訴求需要得到填補和發泄,這個訴求的滿足主要來源于身邊相陪伴的人,要么是配偶,要么是孩子,要么是親人,要么還有朋友。但完美主義者還有一個特征,他們的情感波動會在原來的基礎上幅度越來越大,乃至于到了后期,配偶、孩子、親人無法滿足他們情感訴求。所以,完美主義者和周圍陪伴的人開始產生矛盾,情緒越來越低落,婚后生活質量越來越下降。
既然完美主義者擁有這種特征的情緒曲線,那么就要在他們剛產生這種情感訴求時,進行干擾,使他們的情感曲線振幅得到削減。
投射到生活中,就叫“打折扣”,不斷降低對完美主義者情感訴求的滿足,讓他們逐漸適應生活從來就是不完美這個現實。盡管完美主義者還是會不斷尋找情感訴求,但是,只要周圍相陪伴的人把握好這個情緒干擾變量,變著法子去降低他們的情感訴求,完美主義者的情緒波動將不會超出控制范圍。這也正是干擾的目的。
以上,不成熟的思考,給生活增加點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