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簡要介紹下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僵尸。
我本來就是不擅長寫文章的,所以只講講我自己認為是要點的地方啦。
首先先列參考文獻:
[1]. 馮藝超.《子不語》正、續二書中僵尸故事初探[J].《東華漢學》,2007,6:189-222.
[2]. 欒保群. 捫虱談鬼錄[M].上海文藝出版社,2010:23-37.
[3]. 維基百科——僵尸,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AE%AD%E5%B1%8D
聽到“僵尸”一詞,大家可能首先會想到湘西的趕尸,但在清人袁枚的筆記小品《子不語》中,僵尸在全國各地都有出現,但更多出現在南方,尤以江浙為主,大概是與隨園老人為杭州人士有關。
僵尸一概念在明清以前較少出現,有少數幾個例子,但尸體并不會如近代概念中跳出棺材作怪,如唐朝顏真卿,勸諭李希烈時,被李縊死,死后殯而未葬,待李希烈被平滅,家人“啟殯視之,館朽敗而尸形儼然,肌肉如生,手足柔軟,髭發青黑,握爪不開,爪透手背,遠近皆異焉”(《玉堂閑話》卷五),這是被道士當做尸解成仙了。更多例子見參考文獻[2],會發現古代人的重口行為真是刷新三觀(太重口了我就不說了,手動斜眼)。
自清朝之后,僵尸就不僅“貌如生”,還會出棺而動了,下面我們來詳細介紹下。
? ? ? ? ? ? ? ? ? ? ? ? ? ? ? ? ? ? ? ? ?林正英僵尸片中的小僵尸◎圖片來自網絡
尸變的原因
尸變的原因有很多,宋《太平廣記》中有寫因為樂聲引發尸變(尸聞之起舞而倒旋出門,并沒有如明清時的吃人作怪),而在清袁枚《子不語》中,則有隨陽氣而動,得地氣成怪,被外力使役(趕尸,妖法等)等等,這里的僵尸就是會出來作怪害人的了,性質已然不同,如其中《僵尸貪財受累》中寫王生貪財啟棺,尸感陽氣而動,王生“每一縮,則尸一躍。再縮,則尸蹶然起。王盡力狂奔,尸自后追之。”
在紀昀《閱微草堂筆記》中,則將其分為了兩種,其一為新死未斂者,其二為久葬不腐者。這都是引發尸變的誘因。話說筆者小時候老家附近有一平房,里面就有棺一具,一次不小心進去后直接被嚇出來了,成為了童年陰影之一。。另補一句,文獻中僵尸的身份一般為平民百姓居多,不是很了解為什么港產僵尸片中多為清朝官服。
秦中土地極厚,有掘三五丈而未及泉者。鳳翔以西,其俗:人死不即葬,多暴露之,俟其血肉化盡,然后葬埋,否則有發兇之說。尸未消化而葬者,一得地氣,三月之后,遍體生毛,白者號白兇,黑者號黑兇,便入人家為孽。(《子不語》卷二,秦中墓道)
僵尸的種類及進化路線
僵尸“面枯黑如臘,目眶深陷”(《子不語》卷十三“僵尸求食”),又如前面秦中墓道中所講,遍體生毛。遍體白毛那是不是就跟傳說中的雪人一樣呢?至少這一點跟港產僵尸片中僵尸的形象差很多。根據毛色的不同,僵尸大概有紫僵,白僵,黑僵,綠僵甚至五色毛僵,另外還有飛僵,犼等等。據說毛色不同,僵尸等級也不同,沒毛的最弱,白僵屬毛僵中最弱,其他顏色的也沒細說怎么區分,不過大概五色那種是快得道升仙了,只能佩服古人的想象力了。另外飛僵再進化就成了飛天夜叉= =,犼的話則是由旱魃而來。。。
? ? ? ? ? ? ? ? ? ? ? ? ? ? ? ? ? ? ? ? ? ? 拿個雪人圖充數,圖源:網絡
佛所騎之獅象,人所知也。佛所騎之犼,人所不知。犼乃僵尸所變。(《續子不語》卷3)
碰到僵尸了該咋辦QuQ
雖然我們現在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一切牛鬼蛇神是不敢出來造次的,但怎樣防僵尸還是要說一說,沒有安全感的可以刻意記下23333。
1.僵尸身體僵硬,所以不能逾墻,爬樹,涉水,登梯。當然如果碰到的是飛僵,那就自認倒霉吧~
2.怕雞鳴,天明;懼火,怕燈。所以只要家里有錢點燈的,其實可以不用怕。。再不濟養只雞,又防僵尸,養大了還可以燉雞湯喝。
3.怕膽大者及人多。所以碰到僵尸不要怕,灌口酒上去就是硬肛。
4.怕失棺上蓋或棺中填滿瓦石。
其他的暫且不表。
有壯士獨居古寺,發現一僵尸從古墓中出來,壯士“素聞僵尸失棺上蓋,便不能作祟”,于是趁僵尸外出時“竊其棺蓋藏之”,僵尸返回之時“窘甚,遍覓良久”,“雞忽鳴,尸倒于路側”。(《子不語》卷12,兩僵尸野合。等等!什么!篇名里面的野合。。忍不住想歪)
僵尸的由來
這一欄講的“由來”是指民間傳說中為什么會出現僵尸這個概念,身為熟知辯證唯物主義的社會主義接班人,我們要從根本上去了解這個概念。
1.六朝之時,南方就有人死后棺木久殯不葬的陋習,受到了來自儒家的“孝道”的攻擊,出現了“不葬之咎,尸化為妖”的說法,這其實是一種道德上的問題。清朝時則在“尸化為妖”上出現了拓展,再加上為了人們工作之余的消遣,各種意義上的僵尸故事開始出現。這也是為什么港產僵尸片中的僵尸多出現在古寺中的舊棺里(如倩女幽魂2:人間道里的僵尸),不過也有部分是山中古墓。
2.有眷戀親友,變成僵尸來訴別的故事。。
3.貪戀錢財而變成僵尸,只為變成一搶劫的土匪?
4.沉冤待雪
微信公眾號:Fritz的小本子(fritz_diary)
歡迎轉載,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