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把家安在北五環后,13號線就是繞不過去的坎兒。
這不僅意味著我每天上下班需要花費往返約1小時30分鐘左右的時間,還意味著要路過“換乘災區”西二旗和“宇宙中心”五道口。
你懂的。
無論是早上出門,還是晚上下班,每次出門都要進行激烈的思想斗爭,偶爾還要懷疑幾次人生。
于是,怎么打發單程40多分鐘的時間困擾了我很長時間,為此,我也做了很多嘗試:
※游戲:優勢在于能夠最大程度地產生身心愉悅感,40多分鐘的路程也就是幾局“天天愛消除”的事,如果再加上一副降噪效果良好的Bose QC25,幾乎感覺不到路途的存在。
但前提是夜深人靜時不會產生虛度光陰的心里負罪感——我好像做不到。
※閱讀:對于一個自制力不強的人來講,地鐵上聚涌的人群比安靜的書桌能夠催生更高的專注度,并且在一群看電影、打游戲的人群中端著一本加繆的《局外人》孑然而立,顯得格調爆表有沒有!
但是,車廂擁擠和搖晃導致的眼睛酸澀也是一種會呼吸的痛。
是的,早晚高峰的13號線就是一場噩夢。
好在有這些可以選擇:
【羅輯思維】
在視頻節目沒有正式停播之前,看一期《羅輯思維》是上下班路上的首選。
羅輯思維視頻節目一共做了三季,每周更新一期,每期約60分鐘,一直做著現象解讀、舊書挖掘、新書推銷的行當。作為一檔標榜“有種、有趣、有料”的知識類脫口秀,盡管有著較好的信息導流和知識拓展,但其在價值引導或者思維提升上做的努力著實有限,因而顯得有些名不副實。正是因為這一點,從側面襯托并放大了羅振宇本人在其中的作用。事實上,羅振宇強大的表達能力或多或少地掩蓋了這些問題的存在。崔雷老師就曾評價其為“中國公眾人物表達習慣最好的人”。
好的表達能力有時意味著把復雜的事說簡單,有時意味著把簡單的事說有趣。羅胖不僅兼而有之而且已爐火純青:無論是自己的自媒體節目,還是《奇葩說》這種綜藝節目,還是長達數小時的跨年演講,他永遠都能應對自如。
羅胖在創業之前一直供職于央視,擔任節目的策劃人,豐富的新聞媒體從業經歷使其能夠很好體察受眾的關注點和更容易接受的表達方式。盡管《羅輯思維》主題多數情況下是一本書或一個現象或某個史實的綜述式表達,但是他永遠能夠純熟地控制表達節奏,簡單明快,妙趣橫生,不落俗套。
總有這樣一種人,或許你也說不出為什么,但你總愿意聽他說話——哪怕他說完了你什么也沒記住。
羅胖就是這樣一個人,幸運的是,他言之有物。
推薦指數:4星
【冬吳同學會】
目前最好的知識談話類節目,沒有之一。
這檔節目脫胎于2008年開播的《冬吳相對論》,每期約25分鐘。盡管當時定位為一檔“打通經濟生活任督二脈”的商業脫口秀,但多數情況下是通過對話形式下對當下社會話題的深度洞察與解讀。主播梁冬通常扮演著提問者的角色,百度副總裁、民間中醫組織“正安聚友會”創辦者等豐富的人生經歷使其有極其廣闊的視野。解讀者吳伯凡本科和研究生分別就讀于中國人民大學和社科院,并長期供職于《21世紀商業評論》,有良好的教育背景和媒體素養,具有深厚扎實的哲學功底和令人難以置信的閱讀量,在分析問題時展現著常人難以企及的見地和深度。
最初關注這個節目是讀研期間,那時每天要往返兩個校區上課。當時最大的幸福便是在班車上就著京藏高速兩旁的風景聽兩期《冬吳相對論》。盡管當時這檔節目已經因各種原因停播,但是節目的預見性和前瞻性令人印象深刻。比如2010年第41期節目就已經開始解讀近來較熱的“怪誕行為學”和“可預見的非理性行為”,2014年440期在討論如何在高速發展的社會中實現自我增值與迭代時,吳伯凡提出了“時間的朋友”這一概念。
正如你知道的,一年后,這個概念被一個胖子引用,成為了家喻戶曉的跨年演講主題。
相比起羅振宇異于常人的表達能力,《冬吳相對論》則以更強的思辨性和更大的信息量見長。盡管每期節目時長僅為《羅輯思維》的二分之一,但需要花費更多時間去沉淀和消化。而節目中間穿插的問題設置,使看似分散的對話重點更加突出,提綱挈領,系統性更強。
或許你可以像聽一場演唱會一樣去聽一期《羅輯思維》,卻必須用聽專業課一樣的精神狀態消化每期《冬吳相對論》。作為“知識大神”的吳伯凡不僅有極為廣闊的知識疆域,并且邏輯性極強,多學科知識均能旁征博引,信手拈來。除非注意力高度集中,否則很難在高密度的知識和思辨中形成心流(flow)。
如今,《冬吳相對論》更名為《冬吳同學會》,正式滿血復活。可以通過微信公眾號、喜馬拉雅FM和蜻蜓FM獲取。最新一期節目主要探討這個時代對于閱讀習慣的再塑造,生命節奏感解讀紙質書不朽的生命力,值得關注。
推薦指數:5星
《圓桌派》
關注到這檔節目是因為它每期時長和我路上時間最為吻合。從竇文濤點香到眾嘉賓舉杯話別,剛好就是立水橋站到西直門站的時間。
親測如是。
這檔節目脫胎于鳳凰衛視的《鏘鏘三人行》,本質上是一檔談話節目。用節目組自己的話來說,“節目緊跟時事新聞,不求高度,只求廣度;不求深度,只求溫度;不求結論,只求趣味”。《圓桌派》除了將原來的“三人行”變成了“四人談”,節目的基本的定位未變。所以,對于習慣了“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答問題”這一思路的人而言,看這檔節目簡直就是就是一種煎熬:雖然目測每期話題在四位嘉賓的熱聊中得到了充分討論,但最后并沒有給出什么結論性答案。
這檔節目從第二季中間開始關注,嘉賓配置一般是三張老面孔搭配一張新面孔,老面孔中除了竇文濤,出鏡率較高的包括梁文道、許子東、馬家輝、馬未都、蔣方舟,最近的幾張新面孔包括何冰、蔣雯麗、韓庚、李玫瑾、李小牧等,談的話題也算比較應景,比如人設、渣男、佛系、爛片等等,嘉賓配置和話題選擇可以說足以讓人產生期待,并且節目節奏輕緩自然,屢見妙語奇句。
但是坦白來講,竇文濤對節奏的把控并不讓人滿意,作為裁判員表現出了極強的參賽意愿,其他嘉賓的發言時間和份額受到了來自主持人的擠壓,這并不合理;嘉賓中梁文道和許子東的知識體系是較為完整的,在一些問題上的解讀比較到位。嘉賓中除了何冰,還不能和其他三人形成很好的化學反應。
推薦指數:3星
得到App
最后,還是要說羅胖。
得到App是《羅輯思維》轉型后的主要平臺,主打知識付費服務。但是“得到”定位的矛盾之處在于:一方面強調知識平臺定位,并且羅胖在多個場合也強調有效學習是要脫離舒適區;另一方面又宣傳諸如“每天讀本書”“每天10分鐘,教你地道經濟學”高性價比的學習模式。
在號稱付費知識元年的2017年,為了支持羅胖的事業也著實花了些銀子,買了包括薛兆豐《北大經濟學》、熊逸《熊逸書院》、吳伯凡的《伯凡日知錄》和熊太行的《關系攻略》在內的知識專欄。同時,App為預付費用戶提供了很多免費學習材料,包括改版后每天10分鐘的《羅輯思維》和《李翔知識內參》。
但是,除非你有超強大腦、旺盛精力和過剩時間,對于一般上班族而言,一次性買入太多課程的結果往往就是貪多嚼不爛。所謂每天10分鐘學懂一個經濟學知識點或者學通陽明學的某個學說本質是一種吆喝的噱頭,因為除了實時接收的信息,還需要大量時間進行知識復盤和體系歸類,否則很快就會遺散。得到的優勢在于不斷豐富的知識內容和日趨成熟的產品功能,如新增的語速調節功能。
今年斟酌再三,只是買了梁寧的《產品思維30講》,斷斷續續花了大約1個月時間才勉強學完。
相信我,任何事物要學懂學通,真沒有那么容易。
推薦指數:3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