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2月22日,冬至,那時,西安的天空布滿了霾。
今天,2017年12月22日,依然是冬至,西安的天有那么一丁點的藍。
在北方,冬至有吃餃子的習俗。早在2500年前的戰國時期,古人便用土圭測定了冬至,并對其十分重視,并有著“冬至大如年”之說。
吃餃子的習俗是來紀念醫圣張仲景而留下的。
南陽稂東人張仲景辭官返鄉治病時正值冬天。他看到鄉親們都面黃肌瘦、饑寒交迫,而且許多人的耳朵已經被凍爛了。于是便搭棚支鍋,在冬至這一天施舍“祛寒嬌耳”湯醫治凍瘡。他用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藥材一起熬煮,煮好后的羊肉和藥物撈出切碎后用面包成耳朵狀的“嬌耳”,煮熟后分給鄉親們。人們吃了“嬌耳”,喝了驅寒湯后,渾身暖和,兩耳發熱,治好了凍傷的耳朵。后來人們根據“嬌耳”的樣子包成了餃子,也叫“扁食”。于是,便有了在冬至這一天吃餃子的習俗,以不忘“醫圣”的“祛寒嬌耳湯”之恩。時至今日仍有“冬至不端餃,凍掉耳朵沒人管”的民謠。
以面食為主的北方,餃子算是一種有名的小吃,也是我的最愛。隔三差五便會包上一盤餃子,蘸著濃濃的醬汁,咬一口,簡直是人間最美的享受,別提有多開心了。
今日冬至,吃餃子,不凍耳,包餃子,享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