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系統狀態可視化:通過適時的反饋使用戶能隨時了解系統當前的狀態。
1.1是否每一個窗口/對話框都有標題?標題是否準確描述了該窗口/對話框的內容?
1.2是否產品的所有圖標風格保持一致?
1.3被選中的圖標和未選中的圖標是否有明顯差異?
1.4是否菜單、彈窗、出錯提示每次都出現在同一個位置?
1.5有關聯的多個窗口是否有標識其關系的標簽(如“第1步”“第2步”“第3步”)?
1.6如果產品支持多個用戶同時操作,是否有明顯的標識顯示當前的操作用戶?
1.7如果使用彈窗顯示出錯提示,是否該彈窗沒有遮住出錯部分?
1.8是否用戶的每一個操作都有適當形式的反饋?
1.9當用戶完成了(一系列)操作,是否有反饋告知用戶接下來的一系列操作可以使用了?
1.10菜單和對話框中是否顯示出有哪些項目可選哪些不可選?
1.11菜單和對話框中是否顯示出光標停留在哪些項目上?
1.12如果菜單和對話框中有多個項目可同時選中,是否顯示出當前哪些已被選中?
1.13當某個對象被選中或者刪除,系統是否有視覺上的反饋?
1.14當前圖標的狀態是否明確顯示?
1.15按鈕被按下時是否有視覺反饋?
1.16如果系統的響應時間較長,有明顯的滯后(超過15秒),在這段時間內,是否一直向用戶顯示系統的運行進程(例如進度條)?
1.17響應的時間是否符合相應的操作?
1.18輸入、光標移動、鼠標選中的相應時間:50-150毫秒?
1.19簡單、常用的操作的相應時間是否小于1秒?
1.20普通操作的相應時間是否小于4秒?
1.21復雜操作的相應時間是否小于12秒?
1.22從視覺上用戶是否可以分辨系統搜出的狀態和可選的操作?
1.23如果用戶需要在多個窗口間輪流操作,產品界面是否提供標簽、菜單地圖、書簽等輔助導航的元素?
2.不脫離現實:使用用戶熟悉的語言和概念;遵循現實生活中的流程,信息的顯示自然而有邏輯。
2.1用戶是否能理解圖標的含義?
2.2菜單項的組織和排序是否符合用戶常規操作的邏輯?
2.3相關聯的內容是否放在一起顯示?
2.4如果使用圖表,該圖表是否易于用戶理解?
2.5字體和背景顏色的使用是否符合常規?
2.6操作提示中提到的操作名稱是否和系統中的操作名稱一致?
2.7數據輸入窗口中的輸入項名稱是否易于用戶理解?
2.8界面中的語言是否簡潔、清晰、準確(不含歧義和語法錯誤)?
2.9界面中的術語是否是用戶使用的術語,而不是計算機術語?
2.10當用戶輸入大于9999的數字時,系統是否自動給每三位加入逗號(如888,888,888,888)?
2.11如可使用熱鍵,其設置是否符合用戶的操作習慣?
3.用戶有自由控制權:在合理的范圍內用戶可以自由的選擇操作任務;出錯時用戶可以方便的回退;系統需支持“前進”和“回退”操作。
3.1如果用戶通常不會經常使用系統設置界面,此界面是否容易操作和記憶?
3.2如果產品可同時打開多個窗口,用戶是否可以自由組織排列這些窗口?
3.3如果產品可同時打開多個窗口,用戶是否可以自由地在這些窗口之間切換?
3.4當用戶完成一項操作,系統在用戶下達表示“繼續”地指令之后再繼續運行之后的操作?
3.5在用戶將要執行具有破壞性的操作(如刪除、格式化)時,是否彈出確認窗口?
3.6是否支持“撤銷”操作?
3.7用戶是否可以取消正在執行的操作?
3.8用戶是否可改變界面的字體大小?
3.9在輸入數據時,用戶是否可以使用“復制”和“粘貼”以節省輸入時間?
3.10用戶是否可以編輯輸入框中的內容?
3.11如果菜單項目較多,其設置是否采用較“寬”方式(多個菜單項)而不是復雜的多層菜單?
3.12用戶是否方便返回上一級菜單?
3.13如果有多頁的數據輸入界面,用戶是否可以在所有頁面之間前后切換?
3.14在多個輸入項的數據輸入界面,用戶是否可以回到之前的輸入項,或者跳到之后的輸入項?
3.15取消操作是否輕而易舉?
3.16如果支持取消操作,是否支持連續取消多個操作?
3.17用戶是否可以設置自己的系統、文件、和默認界面?
4.一致性:用語、狀態顯示、操作方式要保持一致;開發平臺有設計規范時要遵循該規范。
4.1行業規范和公司規范(如果有的話)是否在產品中被貫徹始終?
4.2界面中(包括彈窗)的數字表示形式是否一致?
4.3界面中的圖標的使用是否一致?
4.4界面中的字體是否一致?
4.5界面中的文字對齊方式是否一致?
4.6界面中的顏色使用方式(字體顏色、背景顏色、圖表顏色等)是否一致?
4.7提示音的使用是否一致?
4.8界面中的操作名稱是否一致?
4.9界面中的操作對象是否一致?
4.10界面中的菜單項是否統一(除名稱外還包括語言風格和術語使用)?
4.11界面中的縮寫使用是否統一?
4.12是否有明顯的視覺提示表明當前的活動窗口?
4.13是否每一個窗口都有標題?
4.14菜單的結構是否與實際使用操作的結構一致?
4.15如果有“退出”選項,是否一直在菜單的底部?
4.16在線幫助彈窗彈出的位置是否一致?
4.17如果使用標簽頁,不同標簽之間視覺上是否容易區分?
4.18如果使用標簽頁,標簽的名稱是否一致?
4.19層級菜單層數不超過兩層?
4.20每個界面的字體大小不超過4種?
4.21每個界面的字體種類不超過3種?
4.22除特殊情況,每個界面的顏色種類不超過4種?
4.23如果使用提示音,通常的反饋使用柔和的提示音,只有在少數情況嚴重時才使用尖銳的音調。
4.24如果某些顏色的使用有不明顯的特殊含義,是否有相關提示?
4.25是否指令的語言統一、自然、容易理解和記憶?
4.26多個數據輸入界面的結構是否統一?
4.27如果有多個頁面的數據輸入界面,它們的頁面名稱是否統一?
4.28功能鍵的設置是否符合行業內或公司內部的規范?
5.幫助用戶發現、診斷和糾正錯誤:出錯提示需用簡潔明了的語言,不得保函技術性詞語。
5.1出錯提示的語言是否積極,沒有對用戶表示任何明顯或者暗示性的批評?
5.2提示信息的語言是否簡潔無歧義?
5.3出錯提示是否表明是系統出錯,而不是用戶的問題?
5.4如果在提示信息中使用幽默,是否保證詞語使用得當(對產品用戶群來說意思明確并且無冒犯之意)?
5.5出錯提示的語言是否無語病?
5.6出錯提示是否避免使用感嘆號?
5.7提示信息的語言風格、格式、句勢、用語是否保持一致?
5.8提示信息是否讓用戶處于掌控地位?
5.9如果出錯提示出現在數據輸入界面,是否將光標置于出錯位置或將出錯位置標識出來?
5.10出錯信息中是否指明用戶應該如何糾正錯誤?
6.預防用戶出錯:通過合理的設計實現預防用戶出錯,這比好的出錯提示更有效。
6.1菜單選項是否不易混淆?
6.2如果產品可以同時打開多個窗口,各窗口之間的導航是否簡單清晰?
6.3當用戶可能會犯重大錯誤時,是否給予提示?
6.4當輸入框有字數或其它限制時,是否給予提示?
6.5當輸入框可以有默認輸入時是否自動輸入默認值?
6.6可以導致嚴重后果的功能鍵是否處于鍵盤周邊,而不是用戶容易點擊到的位置?
6.7可以導致嚴重后果的功能鍵是否和常用功能鍵有一定距離而不是相鄰?
6.8菜單是否有名稱易混淆的選項?
7.幫助用戶識別而非回憶:減少用戶記憶負擔,操作對象和選項明確可見;用戶無需記住具體內容便可以流暢的重復之前的操作;幫助信息容易獲取。
7.1是否彈窗、提示和消息出現在當時用戶通常會注視的屏幕位置?
7.2是否彈窗的排版合理的利用留白等視覺元素,使得其內容清晰易懂?
7.3在信息輸入界面中,是否合理的利用留白等視覺元素,使得輸入項、輸入框、提示、幫助信息之間清晰明了不易混淆?
7.4數據是否按照左對其方式顯示?
7.5文字顯示窗口中是否有合理的邊距、段間距和行間距?
7.6菜單中,“單選”和“多選”菜單是否容易區分?
7.7是否產品的快捷方式和系統的快捷方式無沖突?
7.8當前不可用的功能鍵是否被置灰或隱去?
7.9留白的設計是否協調,并正確的引導用戶的目光注視正確的方位?
7.10邏輯相關的選項是否被成組劃分到同一區域中,并且使用合適的標題標識每個選項組?
7.11是否項目組區域寬度不超過12到14個字符,高度不超過六到七行?
7.12項目組是否用留白、線、顏色、字符、標題或其它方式加以區分?
7.13標題是否和所標識的內容設有適當的間隔(能讓用戶區分標題所標識的區域,但又不過分靠近影響美觀)?
7.14信息輸入界面中,可選填項和必填項是否容易區分?
7.15重要的選項和信息是否使用不同字符、黑體字、下劃線、顏色、陰影、或者特殊排版加以凸顯?
7.16相關的元素是否使用統一的顏色顯示?
7.17產品中所有界面中的顏色使用是否保持統一?
7.18圖像和背景之間的色彩、明度和對比度是否協調?
7.19須強調的數據是否使用較明亮、較高飽和度和較高對比度的顏色顯示,而次要的數據是否使用較暗、飽和度低、對比度低的顏色顯示?
7.20用戶操作和用戶操作觸發的系統操作之間的關系是否明顯?
7.21容易混淆的數據是否避免放在一起?
7.22長的字符串和數字是否被分成若干段(如序列號分段輸入,數字每三位加一個逗號等)?
7.23當前不能操作的選項是否被置灰或隱去?
7.24菜單項中是否有默認選項?
7.25如果產品的菜單等級較多或較復雜,是否有相關的菜單說明或幫助信息?
7.26當前的活動窗口是否突出顯示?
7.27功能鍵是否按邏輯分組?
7.28在數據輸入界面和對話框中,附加信息是否只有在需要時才顯示?
8.靈活性:為新手和專家設計定制化的操作方式;常用操作可自行調整;為不同用戶群提供不同入口和操作方式(如不同語言、文化、殘障人士等)。
8.1如果產品同時供新手和專家級用戶使用,是否設有不同級別的錯誤提示?
8.2用戶是否可以自定義快捷方式和指令?
8.3是否新手用戶輸入的指令可以是最簡單、最普通的各式,而專家級用戶可以自行添加參數?
8.4常用指令是否提供功能鍵?
8.5數據輸入界面中,如果有很多輸入項,用戶是否可以保存沒有全部輸入完的數據?
8.6如果菜單項較少(不超過7個),用戶是否可以通過鍵盤移動光標選擇菜單項?
8.7在數據輸入界面中,是否用戶既可以使用鼠標直接點擊又可以使用鍵盤快捷方式操作?
8.8在菜單中,是否用戶既可以使用鼠標直接點擊又可以使用鍵盤快捷方式操作?
8.9在對話框中,是否用戶既可以使用鼠標直接點擊又可以使用鍵盤快捷方式操作?
9.美觀而和極簡的設計:不相關和不必要的信息不顯示;互相關聯的信息要組合在一起。
9.1是否只有(并且全部)必要信息顯示在界面中?
9.2是否所有的圖表視覺風格一致,并且互不混淆?
9.3是否每一個圖標都和其背景能清晰區分開?
9.4產品是否遵循統一的GUI規范?
9.5選項組之間是否在視覺上有所區分?
9.6是否每一個界面都有一個簡短、清晰、易于理解、不易混淆的標題?
9.7標簽名稱是否簡潔、容易理解、并且準確描述了標簽頁的內容?
9.8是否提示信息的語言態度積、語氣肯定?
9.9是否每一個下級菜單項都只與一個上級菜單項對應?
9.10是否菜單的表態簡潔,但準確地概括了所屬菜單項的內容?
9.11在帶有很多個數據輸入項的彈窗和下拉菜單中,是否各輸入項的排布和設計美觀合理?
10.幫助和說明文檔:無需文檔就能流暢應用當然更好,但通常系統的幫助文檔是必要的,而且要提供便利的檢索功能,內容需面向用戶任務描述,列出具體實現步驟,并且不要太冗長。
10.1如果界面內容有對應的紙質文檔,是否在界面對應的位置注明?
10.2在線幫助的選項在界面中是否容易被發現?
10.3在線幫助的選項在界面中的視覺設計是否獨特?
10.4幫助的內容規劃是否和用戶使用的操作流程對應?
10.5如果有模棱兩可的菜單項,在該項被選中時,產品是否提供附加說明?
10.6各個數據輸入界面和對話框是否有導航串聯?
10.7是否提供方便的操作說明(快捷的在線參考、或者彈窗、或氣泡等)?
10.8幫助系統的界面是否和對應產品的界面保持統一(包括導航、展現、交互方式等)?
10.9導航:是否相關信息容易找到?
10.10展現:視覺排版是否經過精心設計?
10.11交互方式:信息是否準確、完整、易于理解?
10.12目標導向是否明確:“我能用這個產品做什么?”
10.13描述性:“這個是用來做什么的?”
10.14流程清楚:“如何完成這個任務?”
10.15易于理解:“為什么會這樣?”
10.16導航清晰:“我現在在哪里?”
10.17界面幫助是否貼合相應的操作或內容?
10.18用戶在產品界面和幫助界面之間切換是否方便自如?
10.19進入和返回幫助系統是否簡便?
10.20在進入幫助界面之后,用戶是否可以順利返回之前的操作界面?
11.幫助用戶提升技能:可以支持、拓展、補充、或者提高用戶的操作技巧、背景知識和專業技能,而不是取代他們的技能。
11.1是否易于學習和使用?
11.2如果產品的用戶為專家級,對于某些經常使用的操作,或系統的響應較慢,界面數量是否設計成較少(每一屏顯示更多的信息)?
11.3如果產品的用戶為新手,對于某些不經常使用的操作,或系統的響應較快,界面數量是否設計成較多(每一屏顯示更少的信息)?
11.4如果產品的用戶包括新手和專家級用戶,是否在細節設計上針對不同級別的用戶有所區分?
11.5相比操作的被動響應者,是否用戶更多的扮演操作的主動發起者的角色?
11.6當用戶打開一個新的界面,光標是否停留在用戶最可能需要的位置?
11.7界面中的重要按鈕是否比其它的更大?
11.8如果設有功能鍵,是否是為通用的、常用的和重要的操作設置?
11.9不同界面、子系統和相關的產品的功能鍵是否一致?
11.10產品是否能準確預估用戶的操作,并做出適當的反應?
12.令人愉悅的交互設計:能夠提升用戶的工作質量,并給予用戶足夠的尊重;設計要在美學和功能上保持平衡。
12.1是否每一個圖標都與其圖標系列保持和諧和統一?
12.2顏色的運用是否嚴謹?
12.3新打開窗口的數量是否被控制在最少?
12.4如果界面內容有對應的紙質文檔,雙方的內容和布局是否對應?
12.5在引起注意、傳遞信息、以及顯示狀態變化和關系時,顏色是否被正確的運用?
12.6在輸入界面中,打字輸入的需求是否被減到最少?
12.7產品選擇的輸入設備是否與周邊的操作環境匹配?
12.8如果需要多個輸入設備,手和眼在不同設備間的移動次數是否減到最少?
12.9產品是否支持模糊輸入(如輸入法中的模糊輸入)?
13.隱私保護:幫助用戶保護他們或者其客戶的隱私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