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最近和閨蜜小秋約會,她整個人都蔫拉吧唧的,委屈的不行,第一句話就是“簡直是受不了三大姑八大婆的口水攻擊,還不如在學校待著爽,坐牢都比在家好”邊說著邊抽泣,“這是怎么啦?”我問。
“你是不知道,自從大學畢業,我們家的門檻都被踏破了,今天張婆婆來敲門以借醬油的名義悄悄打聽我的單身情況,明天李阿姨約我媽去買菜之際順帶著給我媽推銷了好幾個‘有志青年’,終于,我媽也開始按耐不住了,說什么女生過了25歲就貶值,現在還有幾年可以挑挑,居然叫我去相親,我才22歲啊。”
我一聽,心里也不是滋味。
2
聽完她的抱怨,我不禁想起我的小學同學Lisa,她的人生就是標準的學霸之路:從小學成績就十分優異,初中畢業直接被學校選拔到了新加坡讀高中,然后成功申請到了悉尼大學讀金融管理,現在,人家在迪拜實習,她的朋友圈養貓、party、旅行,正準備和交往三年的澳大利亞小帥哥結婚,定居澳大利亞?!叭松A家”四個字形容她完全不過分。看她的朋友圈,能感覺到她在發光。
兩個例子,同樣是大學畢業,同樣是獨生女,同樣是好姑娘,為何一個愁眉苦臉,為何一個自帶光源。
3
一句話總結原因“因為你們的父母是兩個世界的人”
說實話,其實我真的挺反感那些站在道德制高點的三姑六婆,好像我們考公務員、早嫁人他們就能撿錢似得,樂此不疲操心著我們的人生。
但是,有沒有想過,為何小秋的父母可以被三姑六婆說動,而Lisa的父母任她逍遙快活。
歸結在小秋父母的眼界只停留在方寸大小的市井巷里,而Lisa父母則洞察未來。
小秋打小就被父母教育女孩子就應該正正經經的,考個好大學,將來找份好工作,才能嫁個條件好的老公,光宗耀祖,小秋活脫脫的生活在舊世紀的黑白電影里。
你別笑,也許你的父母在你成長過程中也在潛移默化的傳遞給你這種價值觀。
4
中國傳統文化流傳下來的三從四德、男尊女卑毒害你父母思想的同時,也在殺害你。
你們可能會說Lisa的例子是因為她天資聰慧可以出國留學,眼界當然開闊,與父母無關。
我們都知道前段時間鬧得沸沸揚揚的“農村岳父砍死留美博士女兒女婿的案子”原因是因為女兒沒有出錢給癲癇的弟弟買婚房,導致這場悲劇。法庭上,那位父親居然說不后悔這樣做。
我們都看過《歡樂頌》里,樊勝美接到母親的要錢電話之后,無聲的流淚那一集。
這些鬧劇其實是可以避免的。
5
/咳咳,小葵花露露課堂開課了/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以前父母是家庭里的“經濟基礎”,現在我們長大了,反過來就成了家庭里的“經濟基礎”。這句話里的“經濟”,不光指穿衣住行和金錢劃等號的富裕,更多的是精神上的富裕。
對,我們不能選擇父母,不能選擇出生,那么有什么方法可以幫助父母開眼界呢?
首先,你要做到經濟獨立。
你每個月伸手問父母要錢,他們不管你管誰?上文的Lisa在高中讀書的時候就經濟獨立了,大學天天給父母寄澳洲補品,如今光靠做澳洲代購的錢,就夠他家里的日常開銷了。
記住,有奶就是娘。
其次,別你自己瀟灑的來個說走就走的旅行,而父母在家里吃蘿卜腌菜。
將母親打麻將的時間用來旅行,遠離三姑六婆的荼毒,讓父母知道這個世界的風景除了樓下的院子,還有很多在遠方。
再次,你知道你父母年輕時候的夢想嗎?
很多人肯定聽過父母說這一句話“要是沒有生你啊,我現在一定……”
旁敲側擊的問問父母年輕時的夢想,然后主動走出一步,給父母一個重拾夢想的機會。
比如,母親喜歡花藝,就給她報個插花班,會比閑在家里打麻將好很多;父親喜歡登山,就讓他加入登山俱樂部,總比在樓下社區下棋好很多。
最后,也是貫穿始終的——溝通。
你這邊抱怨父母勢利眼、眼皮子淺,賭氣摔門,離家出走,怪自己沒有一個開明的父母,和父母嫌你不明事理、大小姐脾氣,捶胸頓足說自己孩子不掙錢有什么兩樣,你無形之中變成了另一個他們。唯一解決的方法是溝通,把父母關在門外,鬼知道你有什么小九九。
大道理我不懂,我只知道陪父母一天,就少一天,于其在斗氣憎恨,不如敞開心扉。
在未來,我希望帶父母一起成長,帶他們領略我看到的世界。
(圖片來自昵圖網)
我是 “露露愛吃魚”,一個愛吃魚的南方姑娘
如果你也喜歡我,咱們拿碟瓜子、毛豆、花生,來點小酒,給我發簡信,一起來聊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