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彌陀佛!諸位善知識今天我們繼續共同學習受持《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感恩法緣殊勝!感恩法緣大慈!感恩因緣和合 !感恩諸位善知識相互扶持!阿彌陀佛!合十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唐三藏法師玄奘奉詔譯》
《心經抉隱 》
元音老人:著
開經偈
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 愿解如來真實義
所以,明心見性的‘性’不在別處,就在當下,時時刻刻在你的作用之間。這個性對任何人都是一樣,并沒有遮藏,沒有隱蔽,也沒有隔斷,關鍵看你是否悟到它。真的開悟見性了,則一見永見,時時刻刻都見。或許有人會說:‘我們多生歷劫業障深厚,恐怕一見之后,還會被夙世的業障遮蔽了,所以會時見時不見?’這種說法是沒有道理的。古人說:‘千年暗室,一燈能明。’就是說,這個房間雖然關閉著,黑暗了很長時間,一千年或者一萬年。但是,你一旦打開開關,電燈立即就亮了,并不是慢慢地亮起來,也不是亮了一下又黑掉了。那么,這黑暗的房間不論關了有多久,也就一下子通明了,房間里的一切東西都看得清清楚楚。縱然以后這個房間的電燈又關閉了,你也會知道這個房間里放著什么東西,以及它們都放在什么地方。我們經過歷劫生死輪回之苦,業障固然深厚,但是一旦覺悟了,見到了我們的本來,見到了我們自身的佛性,那么這個性就時時刻刻在你的作用當中。你無時不見,無處不見,時時刻刻都徹見,時時刻刻都在性海當中顯相起用。隨便你在動忙之中,乃至于性命出入之間都徹見。這便是一見永見、一見徹見。但我們又不能著在見上,只是顯相起用而不能著相。如果著在見上,那么這個見還是成問題的。
一位禪師曾經這樣形容性的作用:‘夾岸桃花風雨后,馬蹄何處避殘紅。’意思是:大路兩邊的桃花樹,經過一場大風雨后,落下來的片片桃花遍地皆是。若騎馬從這里走過的話,從什么地方能避開殘紅呢?殘紅就是落在地上的桃花殘片。什么地方能踏不著桃花殘片呢?這就是說,在我們生活當中,一切都是性的作用,一切現象都是性的顯現,你就在性海之中,你能離開性嗎?它時時刻刻都在你六根門頭放光,都在起作用,都在顯現。不管你認識沒認識這個性,你一直沒離開過它,也逃避不開性的作用。沒有這個性,你就根本不能起任何作用,我也不能在這里講經,大家也不能聽,乃至一切事都不能做。然而,我們所見所做的種種事情俱是夢幻,一旦夢醒,一切均了不可得。‘見性’也是假名。夢時說見性,是在夢中說。一旦醒來,再說個‘醒’,則屬多余。所以,不要執著在見上。
‘時’字的含義,我們結合明心見性做了較詳細的說明。‘行深般若波羅蜜多’也是同樣的道理。般若波羅蜜多就是沒出沒入的大定。《楞嚴經》中講的楞嚴大定就是般若波羅蜜多。所謂大定者,就是無論遇到什么境界,都能時時刻刻對境無礙,時時刻刻對境不生心、不動念、不迷惑。所謂大定者,即是活潑空靈、大機大用、無出無入。倘若有時不生心動念、不迷惑,而有時卻生心動念、迷惑了;對某些境界不生心動念、不迷惑,而對另一些境界則生心動念、迷惑。也就是說其定是有出有入的,那就不能說是大定。所以,修觀照法門的修行人,一旦功夫成熟了、圓滿了,消盡了我執、法執,了了分段、變易二死,登到生死苦海的彼岸之上,道行甚深廣大、圓融無礙,真正大自在了,那就時時刻刻‘照見五蘊皆空’了,五蘊無時無刻不在顯妙用,也就度脫了一切苦厄。這乃是‘時’放在‘照見五蘊皆空’前面的內涵所在。
何謂‘五蘊’呢?‘五’,即色、受、想、行、識。‘蘊’,即積聚。‘五蘊’又稱‘五陰’,意指五種妄想妄動,蘊集不散,像陰影一樣遮住了我們的智慧光明,使本來具有無上妙智的大神用,發揮不出來。五蘊的色蘊,就是一切色法。世上的一切事物都是色相,我們的眼、耳、鼻、舌、身五根,乃至于色、聲、香、味、觸五塵都屬于色法。受、想、行、識四蘊屬于心法。所以,五蘊中有色法、心法兩種。但是,心法也不離色法,為什么這樣說呢?心者,乃是我們對境生起來的念頭和思想。世間法稱‘思想是客觀環境的反映’,佛經稱之為‘六塵緣影’,即根塵相對,集而生起的思想和念頭。也就是說,心原本是沒有的,它不是單獨孤立存在的,并不單獨孤立地起作用,而是由于不覺,受到種種色法的污染,才生起了種種的心念。因此,心是六塵落謝的影子,簡稱之‘集起為心’。所以說,色法就是心法,心法就是色法。
我們人呢,都執著自己的身體為‘我’。小孩子一開始學東西,就知道他的身體是‘我’,這就是分別我執,已經俱足了色蘊,稱為‘色蘊現具’,是粗分的。
隨著小孩慢慢長大,則生起受、想、行、識四蘊。這四蘊是從生以來就具有的,謂之俱生我執,屬于心行方面,是微細的。因為有了我們這個身體,就需要衣、食、住、行來維持生活,來養活這個身體。所以,對境就會生起受蘊。既然要衣食住行,對其就有接受、領納了。而這個受又有苦受、樂受、舍受之別。苦受,就是沒有達到自己的理想,沒有滿足自己的心愿,不合自己的習慣,就覺得苦了,叫苦受。樂受,就是滿足了自己的要求和愿望,適合自己的習慣,就感到高興快樂,叫樂受。而平常既不苦也不樂的感受,就是舍受。這就是受蘊的三種類別。
領受了前境之后,由于享受的需要,思想就來了。因為人的欲望是無止境的,所謂‘欲壑難填’,欲望深得像大海一樣,像無底洞一樣,永遠也填不滿。總是想怎樣能活得更快樂,怎樣能更好地享受等等,輾轉不停地想,這就是想蘊。
光想不行,光想事情怎么能成就呢?必須借助于行為,這就是行蘊,也就是計劃、實行。這個行呢,也是遷流不息之意。因為在你付諸于行動的過程中,思想一直不會停止,總是隨著這個問題在轉個不停——遷流不息。
在計劃實行的過程中積累了經驗,成為知識了,這就是識蘊。比如,一個男人見到一個女人,從音容笑貌、舉止言談、待人接物等方面很有好感,心里領受了這個境界。女的看男的,亦復如是。雙方都想著如何能與對方結合在一起,便積極地付諸行動,經不斷地接觸了解,并逐漸有了經驗,這個戀愛方面的經驗就成了知識。又如,看到了收錄機的使用情況,領受了美妙的音樂旋律,就很想買一臺收錄機,然后就想法籌集資金,并調查了解收錄機的型號、性能,是單卡還是雙卡,是幾個喇叭,怎樣使用,怎樣錄,怎樣放,各個按鍵是什么作用等等。于是,有關這方面的知識也就產生了。總而言之,我們眾生無論是生活,還是工作,無時無刻不為五蘊所困擾。
阿彌陀佛!諸位善知識今天我們共同學習受持《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暫告一段落,明天繼續共同學習受持《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感恩佛菩薩慈悲加持!感恩龍天護法慈悲加持!感恩法緣殊勝!感恩法緣大慈!感恩因緣和合 !感恩諸位善知識相互扶持!阿彌陀佛!合十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唐三藏法師玄奘奉詔譯
《心經抉隱 》
元音老人:著
隨喜大家聞法功德!
回向
愿以此功德,普及于一切。我等與眾生,皆共成佛道。
十方三世一切佛,一切菩薩摩訶薩,摩訶般若波羅蜜。阿彌陀佛!合十
愿生西方凈土中 九品蓮花為父母
花開見佛悟無生 不退菩薩為伴侶
四弘誓愿:
眾生無邊誓愿度 煩惱無盡誓愿斷
法門無量誓愿學 佛道無上誓愿成!
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