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山一水
一寺一島
無限風光
愿與你分享
對日月潭的第一印象來自小學課本那篇《日月潭》,早已記不起是哪位名家將日月潭的美景告訴曾是孩子的我們,后經查閱,才知是吳壯達先生。吳壯達先生(1911—1985),原籍廣東省莞城墩頭街,1936年夏畢業于中山大學社會學系和地理學系,致力于臺灣地理研究,著有《臺灣》《臺灣地理》《臺灣省農業地理》等書。
還記得課本上寫道:“湖中央有個美麗的小島,叫光華島。小島把湖水分成兩半,北邊像圓圓的太陽,叫日潭;南邊像彎彎的月亮,叫月潭。”“日月潭風光秀麗,吸引了許許多多的中外游客。”從不曾想,第一眼看到日月潭時,我還不敢確認,眼前這茫茫的一片,就是名揚海內外的“日月潭”?同行的好友也在疑惑,“這不是家附近的大水庫嗎?都這個時間點了,還全是霧。”
是的,這里就是日月潭。四周青山,環抱著一汪清冽的水,滿天的霧氣,陰沉沉的,看不到一點喜悅的樣子。溫度也沒來時路上那般高了,加上陣陣清風吹過來,涼涼的,倒也舒爽。看日月潭的全景要到斜對面的山上,山腰有一個寺廟,那里是觀看日月潭最佳的位置。
風有些大,霧還是沒有散開,愁霧慘淡萬里凝啊!干脆摘下頭上的帽子,走下幾級臺階,再走幾步就到碼頭了,趕緊拿出相機,本打算拍一張初見日月潭時的景色,卻著實嚇了一跳,地面晃了起來,人也跟著搖搖晃晃。
定了定神,再次掃視了路面,是路面呀,石板路面。小心翼翼地往前又走了幾步,還是晃,上了游艇,才意識到,這石板路面是路面,只不過浮在了水上。接駁浮板真是做到了以假亂真的程度,不走上去,根本不知道那只是浮板。
游艇駕駛員一邊開船,一邊為大家介紹日月潭。日月潭是臺灣最著名的風景區,它是唯一的天然湖,由玉山和阿里山之間的斷裂盆地積水而形成的。湖面海拔760米,面積約9平方千米,平均水深有30米。
日月潭中有一個小島,叫拉魯島,以前被稱為光華島,以島為界,潭面北半部形如日輪,南半部形似月鉤,所以被人們稱為日月潭。返程時路過拉魯島,可以近距離看到這個世界上最小的島。坐在船尾露天的位置,看到濺起的水花打在船舷上,一陣,一陣,不間斷。
湖面遼闊,群山倒映,就差那么一線陽光,將波光粼粼完美呈現。不知是什么原因,這潭水,給我的印象就是清冽,沒有其他的詞語可以形容了。唐代詩人柳宗元在其名篇《小石潭記》中寫道:“心樂之,伐竹取道,下見小潭,水尤清冽。”小石潭位于湖南永州的愚溪之中,不知如今的小石潭水是否依然清冽如昨。
船開得很快,潭水濺到搭在船舷上的胳膊,也濺到了臉上,像冰一樣,把我從小石潭的想象中拉回現實,只是那一兩秒鐘,水就蒸發不見了。
水面不平靜,波紋一段連著一段,散開又生成,生成又被推開,一遍又一遍,一直在蕩漾。深處日月潭中央,環顧四周,霧沒有剛來時那般濃了,周圍的山不是很高,卻結結實實地將日月潭圍住。十五分鐘的樣子,抵達南岸。
下了船,依舊是搖搖晃晃的浮板路面,沒走幾步,大雨終于忍不住下了起來。雖非節假日,來日月潭游玩的人也不少,大家都撐著傘,卻也淋到了,被別人的傘沿淋到了。雨越來越大,白色的運動鞋淋濕了,踩臟了,頭上的傘層層疊疊。開船的駕駛員說山上的玄光寺是最佳觀景地,人們在雨中涌向了玄光寺。
一邊是上山的路,臺階較陡;一邊是下山的路,平緩,人也少。我與同伴沒有著急往山上跑去,站在渡口,欣賞著如畫風景。顧不及濕了的衣服和鞋子,認認真真地看了看這名為“日月潭”的湖。繞岸皆山,云水合一,雨中的日月潭像足了一幅潑墨山水畫,灰蒙蒙的天,霧蒙蒙的水面,黛色的山,高高低低,環了一圈。
往來游艇接送著往來的人群,如能搖一只小舟,行在這輕紗般的云里霧里,飄搖游蕩,恐是入了仙境一般。奈何,不小的風浪只能讓這頗大個的游艇承載,一起承載著來自世界各地的游人。
有老人,有小孩,有中年人,有情侶,有朋友,有家人,身著各色衣服的人們從四面八方聚集在這日月潭,只為看一看這名傳中外的美景。這樣濕噠噠的雨天,不知道人們都是什么樣的心情,景色在那里,四季輪回,陰晴雨雪,日落月升,不盡相同。吳壯達的筆下,也多是描繪雨霧中的日月潭,或許,多日籠罩在雨霧中的日月潭也希望用明媚的陽光和皎潔的月色迎接遠道而來的客人。
沿著平緩的路到了山上,雨沒有停的意思,玄光寺里站滿了避雨的人。寺門口有幾棵不知叫什么的樹,樹木蒼翠,在雨中更顯勃發英姿。與同伴來到樹下,雨小了些。看到了潭中央的拉魯島,不愧為世界上最小的島,經過的游艇都比拉魯島大,遠遠望去,恰似一顆珍珠嵌在如鏡湖面上。拉魯島原為高山族之一的紹族的祖靈圣地,在紹族人心中具有崇高的地位。聽當地人將,只有紹族人才可以登上拉魯島,其他人都不允許到這個島上。
島的名稱一直在變,在我們小時候,它叫光華島,如今更名為拉魯島,“拉魯島”是日月潭的原始主人紹族人命名的。據說,日本人稱之為“玉島”;潭邊的閩籍漢人稱為 “珠仔山”;清末洋人稱為“pearl island”;清朝文獻稱其為“珠嶼”“珠山”等。拉魯島上有兩顆粗壯的大樹,剛好將島罩住。小島周圍是人工防護帶,防護帶上種滿了花草,飄蕩在這湖中央,守護著邵族人的圣地。
到底是三分景,七分想象。看了許久,不知道日和月在哪里。想了想拉魯島將湖水分成兩半,北邊像圓圓的太陽,南邊像彎彎的月亮,才恍然大悟。日月不就在眼前嗎?在天空中俯瞰,效果應該更明顯呢。形似日月,只是形似,這日月之上的朦朧雋秀,才是真正的童話世界呢!
雨累了,停了。潭上的云在漂移,緩緩由東往西過來,遠處的山漸漸明晰,天光云影,共徘徊。寺前刻有紅色“日月潭”三個字的大石頭,一直沒停歇,游客排著長隊,準備與其合影,現今版的“到此一游”。
一山,一水,一寺,一島。我也“到此一游”了。只是,無限風光,愿與你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