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心理的這段時間,自己不知不覺地放棄了一些執念,開始有些享受自己的一些特質。
(一)社交
曾經很羨慕那些很外向的人,因為他們有很廣的人際關系,可以自如、輕松地適應各種社交場景。
人格心理學的生物學觀點認為,內外向與大腦皮層的激活水平有關,外向的人激活水平低,所以他們需要更多的刺激來獲得最佳激活水平;而內向的人恰恰相反。
這種與生俱來的氣質,沒有好壞之分,世界如此豐富,總有適合的場景。
認識到這一點之后,曾經因為覺得內向而自責、自卑的我,找到了原因、原諒了自己,也開始試著按照自己的氣質尋找與人交往的方式。
曾經,我試著逼自己在各種場合跟人交談,每次都會覺得特別累,因為我要絞盡腦汁去想各種可以與別人獲得共鳴的話題。
我其實并不是一個任何時候都內向的人,跟有些人我就會很投緣,在一起會有說不盡的話題。有的時候,我會更喜歡一個人待著,細細地梳理自己的思緒。
現在,“無效社交”逐漸被各種詬病,疲于各種無效社交,不如花時間來提高自己。社交的核心是身份的對等和利益的交換,聽起來挺勢力的,但細想還真是這樣,能夠互惠互利的關系才更穩定。
于是,我開始心安理得地享受自己一個人的獨處時光。
(二)自信
離開工作快四年了,我越來越有一種恐懼感,怕失去自我價值。但同時,我也越來越沒有自信去重新開始。
老公總是說,即使重新走上職場,我也是有優勢的,名校學歷、正牌電商工作經歷,就足以重新在這個行業里重新開始。而我,總是執著于自己這么多年的工作空檔期,而沒有勇氣邁出一步。
其實靜心想想,我其實一直是個努力的人。以前工作的時候,自己從來不會因為加班加點而有一絲抱怨,需要什么技能,毫不猶豫——學!學SQL、學項目管理……
我也挺自律,跑步堅持了8年,每天早起……
我熱愛一切可以使生活變得更美好的東西,比如美食、健康。我學了營養、又學了心理。
我沒時間玩游戲、沒時間刷劇,我不會睡懶覺,我總是在努力著。
我怎么會沒有實現自己人生價值的能力呢?
(三)表達自己
我是有一點討好型人格的。我會很在意別人對自己的看法,我會很小心翼翼地去體會別人的處境和想法,作為自己行動的依據,我不會拒絕別人,也不會反駁別人。
精神分析理論的觀點認為,人的人格受兒時經歷的影響。的確,我童年的記憶里,有很多場景是被人排斥、不被接受的。我希望能被接受、被重視,因此我努力做的更好、努力為別人著想,甚至愿意讓渡自己的一部分利益去獲得別人的尊重。不僅我自己如此,對我自己的家人,我也常常會用他們的利益去換取別人的關注和尊重。
而事實應該是這樣的:
別人不會像你想象的那樣在意你的好或不好;
得到他們的愛與尊重并沒有太多意義,倒不如自己尊重自己、愛自己;
主動表達自己的需求,沒有人會主動關注你的需要;
愛自己的家人,他們才是會給你無條件愛的人。
當我意識到我的思維和行為方式的不當,也清楚了為什么會這樣。我坦然地接受了為什么在之前的工作中,我并沒有表現地很出色,因為我沒有為自己爭取應得的報酬和職位、沒有表達自己有建設性的想法和需求,我總是在默默地接受著所有派給我的工作,我以為任勞任怨會獲得別人的贊許。
以上,是我獲得的新觀念。我知道,我不能一下子把它們用到指導我行為的實踐中。畢竟,就有的觀念在我腦中存在了這么多年,早已深深地植入了我的潛意識當中。但我相信,當自己站在更高的位置看清了自己,所謂旁觀者清,再加上用一些科學的方法(認知行為療法),一定可以戰勝執念,用新的觀念取代舊觀念,獲得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