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獨是高山之顛一朵圣潔的雪蓮,在寂寞里盈著生命之素白;孤獨是長夜里茫茫大海中那一星微弱的燈光,在風浪里不負使命;孤獨是一灣清淺而安靜的小溪,風雨兼程,奔向更遠的前方,不停不歇,在孤獨中堅守自己的夢想,在孤獨中磨煉自己的意志。如果紅塵阡陌里,孤獨已如影隨形地追隨著你,那么,就盡享孤獨盛宴吧,吞下孤獨,喂大自己的格局。
雪小禪說:“一個有慧根的人,早早晚晚會面對自己龐大的孤獨。這孤獨本身,便是內心豐沛的能量。”這也許就是傳說中的“高山流水”、“曲高和寡”吧,也便更理解俞伯牙摔琴謝知音之痛。子期故去,再也無人能聽懂自己,縱有滿腔心事又與誰訴?那是一份無法言說的孤獨啊!
當孤獨鋪天蓋地來襲,并深入骨髓時,你便會聽見體內每個細胞的絮語,感受到它們強大的潛能與張力,孤獨的靈魂在黯淡的歲月里,不倔地閃著頑強的生命與創意之光。
孤獨使人遠離世俗,擁有一份超然灑脫情懷,靜享一分清脫的遺世獨立,覓得心中的桃花源。歷經孤獨的烹煮,靈魂便得到升華,完成對人生的解讀,對生命的認識。月亮是孤獨的,然它經年沉積的內蘊而轉化為外在的光華,這份清美用驚心動魄來形容絲毫不為過;曇花是孤獨的,然而它在最孤獨的時候,將自己盛放到最燦爛,生命的意義被淋漓酣暢地揮灑到極致。
而現實生活中,很多人視孤獨為鬼魅,避之不及。各種趨眾心態,時時借熱鬧來躲避孤獨,要活在人群中,更希望自己是合群的,而不是孤獨的,即使孤獨可助其突破自己,超越蕓蕓眾生,顯得卓爾不群。紛繁塵世中,能固守一方清凈,覓得一份內心安寧者有幾人?更多的是步履匆匆地奔向繁華,殊不知,繁華過后的孤獨更是入心刺骨。若能在熱鬧的人群里,獨品那杯孤獨的香茗,你便會收獲那份沁人心脾的甘冽與清香。
古往今來,但凡古今中外名人,有幾人未與孤獨為伴?李清照思夫君的孤獨造就了《一剪梅.紅藕香殘玉簟秋》、《聲聲慢·尋尋覓覓》等凄婉杰作;司馬遷忍辱負重鑄就了驚世巨著《史記》,深刻詮釋了孤獨的真諦;居里夫人,用孤獨的微光,在科學界譜寫了一個個神話……
懂得了孤獨,便可以坦然地直面孤獨,從容地接受它,不將其關在陰暗的角落,欣然接受陽光。在每一個尋常日子里,細細品嘗孤獨這杯咖啡,苦中有甘,澀中帶香,醇厚而悠遠。于淺啜深酌中,漸漸懂得,不是所有的生長都能成熟;不是所有的故事都會真實。或者,孤獨是穿越燦爛而抵達美麗的一種高度、一種境界。寂寂時空里,如秋意闌珊中的孤獨小花,安靜在荒蕪處,不浮香不濃烈,干凈,樸素,淡雅,特立地綻放自己的年華,靜然中經得起孤獨,繁華中守得住初心。浩瀚紅塵里它顯得渺小而又高遠,只因內心容著山河日月的廣闊,也擁著天地草木的懷深,更因為,守得住那份清香襲人的孤獨,縱然在深秋或寒冬,也透著清寂的美意。
孤獨來臨時,輕輕合上門窗,攏一室幽靜,孤燈青影,聆聽自己的心聲,在給心靈的補白中凈化思想。驅趕喧囂,遠去的寧靜便重歸心田。在泛黃的書面中,與文字對語,執筆,吐心聲,字里行間,積淀人生歷程中的痛苦和歡悅。不為名利所困,不對那些達官顯貴摧眉折腰,做人也就少了那攻于心計的累。當我們真正領悟了人生的豐富與美好,生命便變得豐盈而飽滿動人,讓身心牢穩地立在生活的急流中,不因貪婪追逐而傾斜,不因寵辱而喜悲,不因危難而逃避,就讀懂了孤獨,理解了孤獨。于是,孤獨不再是孤獨,孤獨成了一首詩,成了一道風景,成了一首美妙的音樂,成了內心強大的張力,成了腦海中的創意空間。
于是,孤獨時有一份淡泊;于是,孤獨時可盡有靈感;于是,孤獨成了享受,使我們重拾寧靜,篤思不盡如意之處,為畫面的空缺處補上雋永細膩的筆觸。孤獨來時,輕輕閉上雙眼,去聆聽風過幽林,泉流石上的奇妙,去感受靈魂深處的愉悅。
孤獨是群星環繞的明月,身處繁華卻孤獨清寂;孤獨是洗滌人心靈的最佳清潔劑,讓心靈回歸質樸清簡;是陶冶人情操的最清新空氣;孤獨是考驗人們能耐的最佳測試,不在孤獨中毀滅,便在孤獨中蛻變。
夜向晚,天寒涼。孤獨已然旖旎成花,在詩意月色中極盡綻放,素淡迷人,清香襲來,有著清寂的美意,驚動一江秋水,揉碎了水中的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