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學習隨筆
第一,認識“名”。
重點是要看到自己認為的“名”,未必對方的“名”。 所以,我們無法以我們的認識去“框”出“道”的形態。
舉個例子:11歲的姐姐,給2歲的妹妹一個“禮物”,對于正在學習“名”的妹妹來說,姐姐賦予了一個她從來不知道叫什么“名”的物品一個名字――“禮物”,所以,在妹妹的世界里,那個東西就“理所當然”的叫“禮物”。這個禮物,曾經迷惑了我好久,因為她經常的跟我要“禮物”;看到了“禮物”命名過程的姥姥告訴我:“禮物是一個6邊行的圓柱體的奶,口味極佳,是姐姐在眾多的奶里最喜歡的,所以姐姐把“奶”當“禮物”送給妹妹。她沒有解釋,這個物品叫“奶”,是眾多的奶中的一類。在妹妹的世界,具有圓柱體的外形口味佳的“奶”就是“禮物”。所以,她經常要“禮物”。大人知道她要的是什么,沒有修正她對于“奶”的“命名”。只要是她要“禮物”,拿特定的盒裝奶給她就可以。
第二,我們太習慣了說,常常忽略“聽”。
不僅如此,我們經常聽到的不是對方要表達的意思,而是對于對方表達意思的“我們自己的看法”。
我們來做個測試,看看你的聽力如何?重復讀下面的話三遍:
“你是一個從來不聽的人,以前是,現在是,將來還是”。
然后閉上眼睛,問自己下面的問題:
請問,你是個不聽的人嗎?你是從什么時候開始不聽的呢?
你的答案是什么呢?你身邊最親近的人的答案是什么呢?
第三,好管閑事的我們,總想讓別人聽我們的建議,可是,我們管得住自己的念頭嗎?
我們的念頭,就像珍珠泉的泡泡一樣多。
有時候,騎自行車在很寬的馬路上就一個石頭,我們竟然也能撞上;可我們的腦子里想的是“千萬不要撞上”。
我們不知道,是我們的大腦導演了那個結果。因為,大腦想的是“撞”,關注的是“石頭”,而不是“順利通過”,不是“寬馬路”,不是“走自己該走的路”。
由此可見,我們的意念是有磁場有能量的。
進而引申出來,境由心造,我們看到的、體驗到的外界的一切,都是我們心的呈現。
我們的心,象孫悟空,不僅可以呼天喚地,也能上刀山下火海。
我們經常管別人的事情,可是我們管得住自己的心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