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一份好奇心

道德經學習隨筆

圖片發自簡書App

第一,認識“名”。

重點是要看到自己認為的“名”,未必對方的“名”。 所以,我們無法以我們的認識去“框”出“道”的形態。

舉個例子:11歲的姐姐,給2歲的妹妹一個“禮物”,對于正在學習“名”的妹妹來說,姐姐賦予了一個她從來不知道叫什么“名”的物品一個名字――“禮物”,所以,在妹妹的世界里,那個東西就“理所當然”的叫“禮物”。這個禮物,曾經迷惑了我好久,因為她經常的跟我要“禮物”;看到了“禮物”命名過程的姥姥告訴我:“禮物是一個6邊行的圓柱體的奶,口味極佳,是姐姐在眾多的奶里最喜歡的,所以姐姐把“奶”當“禮物”送給妹妹。她沒有解釋,這個物品叫“奶”,是眾多的奶中的一類。在妹妹的世界,具有圓柱體的外形口味佳的“奶”就是“禮物”。所以,她經常要“禮物”。大人知道她要的是什么,沒有修正她對于“奶”的“命名”。只要是她要“禮物”,拿特定的盒裝奶給她就可以。

第二,我們太習慣了說,常常忽略“聽”。

不僅如此,我們經常聽到的不是對方要表達的意思,而是對于對方表達意思的“我們自己的看法”。

我們來做個測試,看看你的聽力如何?重復讀下面的話三遍:

“你是一個從來不聽的人,以前是,現在是,將來還是”。

然后閉上眼睛,問自己下面的問題:

請問,你是個不聽的人嗎?你是從什么時候開始不聽的呢?

你的答案是什么呢?你身邊最親近的人的答案是什么呢?

第三,好管閑事的我們,總想讓別人聽我們的建議,可是,我們管得住自己的念頭嗎?

我們的念頭,就像珍珠泉的泡泡一樣多。

有時候,騎自行車在很寬的馬路上就一個石頭,我們竟然也能撞上;可我們的腦子里想的是“千萬不要撞上”。

我們不知道,是我們的大腦導演了那個結果。因為,大腦想的是“撞”,關注的是“石頭”,而不是“順利通過”,不是“寬馬路”,不是“走自己該走的路”。

由此可見,我們的意念是有磁場有能量的。

進而引申出來,境由心造,我們看到的、體驗到的外界的一切,都是我們心的呈現。

我們的心,象孫悟空,不僅可以呼天喚地,也能上刀山下火海。

我們經常管別人的事情,可是我們管得住自己的心嗎?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 轉: http://blog.jobbole.com/110558/
    rogerwu1228閱讀 186評論 0 0
  • 斷章 微風輕輕地吹動, 遙夜已根深露重, 明月裝飾了你的窗子, 你裝飾了我的幽夢。 橋上的人形色匆匆, 江上的船漁...
    時光漫步1993閱讀 685評論 0 0
  • 說來也慚愧,因為周末都是開班日,回家也沒有寫下自己的讀書筆記。 周六上午算是把《夜鶯與玫瑰》看完了。在我的想象里,...
    孫孫小白要努力閱讀 57評論 0 0
  • 我的“初戀”至今在很多人看來應該依舊是個“謎”。呵呵,今天,我終于有閑心坦然公之于眾了—— 別人的初戀也許是美好而...
    夏季的熱情閱讀 628評論 10 22
  • 美好的一天從大早上很清淡的稀飯包子饅頭還可以,飽飽的份量超級足。然后就去了總統府,臥槽這個才是有錢人住的地方嘛,好...
    霧都與寧閱讀 204評論 1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