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都沒好好看書。看的《如何高效讀懂一本書》。可并沒高效進行,汗顏。
這本書進行得不快,序篇就看了好幾天。在前些時候聽了群里的分享,也看了小伙伴的文字。自己看時,覺得說得都挺對,有幫助。以后就是看完了,也要時常翻翻,溫習一下。有用的不少。
比如:別人的經典閱讀體驗未必適合現在的你。如果你發現讀不進去,不必強求去讀,放一放,等以后緣分到了再讀。
成長的法門并不唯一,讀書并不是讓一個人獲得智慧的唯一通道。
對于讀了就忘,秋葉老師給了10種讀書方法:通讀法:如何培養思考框架。樹讀法:如何做主題閱讀。圖讀法:如何啃硬書。框讀法:如何讀經管書。煉讀法:如何讀暢銷書。逆讀法:如何讀“傳道書”。抄讀法:如何讀“大牛書”。仿讀法:如何讀工具書。誦讀法:如何讀文藝書。閑讀法,如何讀快餐書。
這些方法里,我最多用的,是誦讀法,不過不是讀文藝書。誦讀,是讀誦傳統經典發法,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我是讀一些讀不下去的書時,就讀出聲來,順著往下,要不然就要放棄了。讀者讀著,好像有些明晰,有了興趣,就可以往下進行了。
書里,還說了如何寫讀書筆記:
一、看作者簡介、摘要和目錄,快速了解書的框架,越了解作者的經歷背景往往越有助于你深入思考這本書的一些觀點。
二、快速誦讀一遍。速讀。
三、看到啟發性或精彩的單元,馬上停下來做記錄。
四、對有感覺的書,記錄了足夠的素材,會考慮做讀書筆記。
對比這四個步驟,自己覺得差距很大。首先,自己讀書并沒有迅速而是拖拉,雖然也會劃線,記錄,但長因間隔時間長,一些感受就淡忘了。再往前翻,又增加了時間。讀書筆記,往往就停留在抄書層面。還得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