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雞棲于塒,日之夕矣,羊牛下來。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
君子于役,不日不月,曷其有佸?雞棲于桀,日之夕矣,羊牛下括。君子于役,茍無饑渴!
這首詩,講的女子對在外服役的丈夫的思念。一日將盡,雞回窩,牛羊入欄,勞作了一天的女子,想到了無法回家的丈夫,渴望能與他早日團圓。雖然女子并沒有訴苦,可此情此景,仍充滿了惆悵與哀傷。
第一節,“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雞棲于塒,日之夕矣,羊牛下來。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丈夫去服役,不知道服役到什么時候。什么時候能歸家?雞回到了窩里,太陽要下山了,牛羊也跟著下了山坡。我的丈夫他在服役,怎么能不思念!
第二節,“君子于役,不日不月,曷其有佸?雞棲于桀,日之夕矣,羊牛下括。君子于役,茍無饑渴!”丈夫去服役,沒日沒月沒歸期。何時才能團聚?雞回到了木樁上,太陽要下山了,牛羊下坡進了牛欄。我的丈夫他在服役,是否會忍饑挨餓?
于,往;役,服勞役;于役,到外面服役。期,服役的期限,回來的時間。曷(hé),何時。至,歸家。塒(shí ),墻壁上挖洞做成的雞窩。如之何勿思,如何不思。如之,猶說“對此”。不日不月,沒法用日月來計算時間,時間漫長。有(yòu)佸(huó),相會、團聚。桀,亦作“榤 ”“橛”,雞棲息的木樁;一說指用木頭搭成的雞窩。括,音、義與“佸”相同,括、佸也可以互換使用。茍,且、或許,期望的語氣。
在《邶風·擊鼓》講過,直到西魏和隋唐時期,中國才真正擁有職業軍人,普通人才得以從強制服役中解脫出來。可徭役、雜役則不然,明朝的時候,實行里甲制度,還在向普通人強制攤派。比如修路架橋、給政府干活,甚至站在縣衙大堂喊“威武”的衙役,都是輪流找人當值。清朝貫徹“一條鞭法”,逐漸把徭役、雜攤入田賦,轉化為上繳貨幣的方式,將其徹底剝離。
詩中所說的“不知其期”,講的是周朝的服役,這種服役有很大的隨機性,或修筑城墻,或負責押送物資,或在軍隊中打雜,完全要視情況而定,跟后世規劃性極強、制度健全的服役相比,還是相當比較落后原始的。一旦農忙和打仗趕到一起,很有可能就會耽誤生產活動,造成社會的動蕩。
詩經專題第66篇,總第06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