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沒有互聯網以前,人就已經在不斷的協作,只是沒有現在的高效。最滑稽的是,一個人只要做了什么壞事,只要換個地方,換個環境,依舊可以從頭開始。但現在不同,一個人只要做了什么壞事,有可能換個地方依舊是壞人,因為他被互聯網貼上了標簽,被人貼上了標簽。其次,互聯網讓每個人協作的代價變的更低,甚至突破了邊界,你沒必要過來,視頻見個面,開個會,說點事情……所以這個時代,我覺得最好的地方就是“好人可以過的比以前更好”
羅胖也說過,這個世界的構成本質上來說是人與人的協作構成。想象一下,你換了個環境,什么都要從頭開始,從零開始。結果是什么,結果還不是尋找人,尋找更好用的工具。且從自私的角度來說,尋找人和工具不就是為了讓自己變的更好,活的更有意義。所以在變的更好的過程中與人交換工具,交流思想,就是在從零到一,從一到n,直至協作體系越來越復雜。
而談到協作,也就是個體的博弈。那個最著名的“互惠原則”,這個已經爛大街的概念,你對我好,那么我也會報以同樣的好還回給你,甚至達到更多。當然,這里面總有一方是主動方,一方是被動方。大部分情況下,主動方有被動方不可缺少的資源。所以可以去幫助別人,否則你沒有,整天說我要幫助你,結果是什么,結果反而是被拉黑,被貼上一個不可靠的標簽。
還有一種,兩者約定,共同進步,兩者都沒有資源,都是想跨領域學習。這種帶來的好處是,形成一定的競爭狀態,一方不愿被落下。就算落下,另一方有可能會幫助你,因為之前你們已經產生了協作,有了約定,所以落下時會被另一方幫助。
有資源就去主動方,沒資源學會找資源,也就是戰友吧!? 分享經濟學里有一段話:
如果你有6個蘋果,請不要都吃掉,因為這樣你只吃到一種蘋果味道。若把其中5個分給別人,你將獲得其他五個人的友情和好感,將來你會得到更多。
當別人有了其它水果時,也會和你分享。人一定要學會用你擁有的東西,去換取對你來說更加重要和豐富的東西。
放棄是一種智慧,分享是一種美德。
看完不知你有沒啟發。這里面的互惠原則,就是要分享,主動把自己的蘋果無償式的分享出來。每個人總有可以分享的,多找一找,總是有的。而分享,說好聽點,就是幫助。說不好聽點,就是在投資,假如,收到一個蘋果的那位。有可能以后回報的是兩個蘋果,或是五個,十個……
再換種說法,你沒有蘋果,他有,用蘋果換梨,是不是可以考慮一下呢?假如換不了梨,找兩個都有蘋果的人,共同用手中的蘋果去換取梨,一顆種子,二換一,蘋果可以再生,因為你已經有過,你要的不過是多一個種類,所以,大家一起聚在一個地方為梨怎么獲得想辦法,種出來,還是直接要成品……都可以考慮
最差的莫過于連蘋果都沒有的,怎么辦?回想自身,我想不出我有啥蘋果,那就去種唄,先種一顆,耐心的等待成熟就好了。到時候你可以分享,或是再種其他的,這不就行了?
隨筆寫于7月7號13點15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