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有多少機會?
這次很容易跟隨父親的邏輯了。為此,我要了解他的方向是什么。正如期望的,他通過探索另一方面更大的勝利——一家商店不僅靠低價取勝的,關鍵是找到贏的方法并找到滿足它的途徑。
對這家公司來說,直接賣給商店是賣給品牌公司的可行補充。有更多的選擇嗎?一定有的,因為他重新分析三個知識主體,而不是一個。他的報告里有兩個新的解決方案。第三個在哪呢?
我打賭他在孕育這個結論,這樣當他的人問他的時候,他有平臺來教他如何得到額外的解決方案。我了解我的父親,只有當他通過構建第二種方案的流程做好第三個方案的準備之后才耍這種把戲。
我可以做它嗎?我能從哪開始審視第三個解決方案?當我強迫自己停下來,我才開始認識到答案。我不希望成為戰略專家,我集中精力壓榨我父親更重要的問題。一個人如何想得更清楚來在全部的生活中活得更好呢?我是否從這個報告中提取了所有的東西?
我的眼睛盯著題目,“不要說我知道”。這沒有什么意義。假如一個人實施了好的解決方案,并起到效果,一定會改善狀況。我想這個人可以正當地自豪宣稱,“我知道!”
父親對單詞很小心。如果他沒有把握,不會用很強語氣的單詞,例如“從來不”。
“從來不要說我知道。”為什么他這樣說呢?是不是因為他認為“我們知道”會阻礙我們更好地改善狀況?
不是這樣的。一個人知道不像阻礙看到更好地改善狀況的原因。每個人都知道還有改善的空間。我一直在想,他沒有在這篇報告中給出這樣的警告,除非它真的很重要。
改善。如果我們持續地改善系統,我們能讓系統更好。我們能一直改善它,直到我們不再期望像開始那樣從系統中得到什么。無論什么時候父親給的改善的案例總是一個突破,是人們達到新高度的視角基礎。
我無意中發現了第四個障礙?“我知道解了”的印象阻礙了我們的直覺和腦力?很有可能如此。一個人確信系統運作得良好,無論他們了解到什么,都認為是對系統的打磨,而不花時間和精力尋找突破。他是否警告過我不要說“我知道了”,因為他認為我們從來都不會滿意的?下一個突破總在角落等著我們?
我想我正在超越我自己。不僅提醒我怎樣改善一個已經很好的狀況,還提醒我不要聚焦于如何精通改善普通不好的情況,而是要聚焦于如何系統地克服首先的三個障礙;如何得到有意義的機會,然后如何把它們轉化成成功。
或許這是更謹慎的事情,但我不能抑制我的想法。我繼續想知道是否有種方法把狀態跳到新的水平,而不管它開始時如何好。如果有,它會有廣闊的分支。我總認為最好的機會是我們知道如果改善壞的狀態時打破舊的封鎖。但如何任何事情都是好的,我們還有機會嗎?
為了生活,一個人需要適應環境。一分鐘之前,我還相信適宜的環境是稀少的。但如果我對“從不要說我了解”解釋是正確的,即使情況已被完全地改善,父親仍說還有足夠的機會,它們在我們看到的所有地方。這太好了。
我正在用流沙建立了一座城堡。在我繼續和父親驗證我是否正確之前,希望能得到他的另一篇報告。
------------學海無涯·分享是岸「發現好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