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看到一個小視頻,一個家在相對閉塞小山村,家境也不太好的讀研小姑娘講的自己的故事:
她剛讀研的時候妹妹正好上大學,村里人全講她不懂事,親戚們也都勸父母別讓她讀研了,說再讀下去要笑話死人了,一小姑娘趕緊結婚生孩子是正事。
而且村里沒人相信她讀研的補助足夠她跟妹妹的生活費,她說那段時間過得特別煎熬,一是害怕爸媽遭受的非議,再就是不理解村里的人為什么要把自己的偏見加在她們身上,視頻末尾的原話:“是因為他們沒見識,沒見過更多元的世界,就沒有辦法做更客觀的評價。既然沒有辦法解決別人對我的偏見,那我能做的只能是自己不斷長見識,讓我對別人盡量少有偏見。”
考心理咨詢師時教材《人格》這一節有句釋意:
“認識、情緒和情感、意志是心理過程,每個人都通過這些心理活動認識著外界事物,反映著這些事物和自己的關系,體驗著各種感情,支配著自己的活動。”
更簡練的釋義還有,“我們都活在自己大腦構建的世界里。”
以及蘇本華的一句經典,“每個人都將自己所感知的范圍當做是世界的范圍。”
當然,以我們的“見識”覺得小姑娘能走出來,能有支持她的父母,對她的人生而言是種幸運,同時也能看到村里人的狹隘。
可是,在我們所感知的范圍外,是更大更多元的世界,我們是否有這個意識去感知呢?是否能意識到自己的邊界和狹隘,以及如何去打破,去擴充?
就像村里人持著那些觀點在他們村里生存生活都是實在的經驗,不必懷著惡意去揣測說那些話的出發點,因為以他們的“見識”就是為了小姑娘這一家子人好。
那我們當下持著的觀點和經驗,在更高一個維度來看,是否同樣是狹隘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