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看來,真正喜歡一個人,就是愿意在對方身上花時間。當你向自己的朋友家人夸她,你是真的相信他有那么好,而不是想表達“你看,能當她的男朋友我多厲害。”
大學開始半個多學期左右,聽說周圍不少人都脫單了。劇情大同小異,無非是聚會上或是活動中見了一兩面,微信qq上扯兩句,然后遍直奔主題:“你有男朋友了嗎?”“還沒。”“那你要男朋友嗎?”
總之就是,泡一碗杯面需要三分鐘,泡一個姑娘,可能用不了那么多。
不再有耐心好好了解一個人。
這一點我的感觸非常深,因為自打高考后類似的對話就在生活中層出不窮,“你有女朋友了沒?”“有啊”然后人家就再沒興趣和你說第二句話,馬不停蹄立刻轉向下一個目標——這種詭異的行蹤常常使他們看起來與地鐵口賣碟的無異。
固然大學的獨立自由的生活方式,使我們不再有長時間和某一群人親密相處的機會——這讓我們不再那么容易了解一個人的品質性格等等——但更重要的是,大多數的人已經沒有了耐心。有時候覺得用急功近利來形容某些人的某些行為真的不算過分,因為我不能理解,在任何一個時代,一個人有沒有男朋友或女朋友這一點竟然有可能比這個人的性格、品質、甚至是生活經歷、背景更重要。
我記得《舌尖上的中國》里有一句話“剩下的,就留給時間慢慢去發酵。”的確如此,有些事情,比如紹興的黃酒東北的酸菜或是游牧民族的奶豆腐,也比如一個人真實的樣子,只有時間能給出答案。
常常看到《非誠勿擾》里女嘉賓說“抱歉男嘉賓,我覺得你還不夠了解我。我想找的是一個可以理解我的人。”我就納悶了,竟然你選擇了一個兩小時內集中見五位男嘉賓的快餐式約會,你究竟是怎么定義了解和理解的?你既然瞧不上那些天天翻你微博的跟蹤狂,那你所期待的白馬王子必然是有著超乎常人的理解力才可能在你說不定一句話都說不上的二十分鐘里了解你、理解你、愛上你。
再聊聊女孩兒宿舍吧(臆想癥犯了,莫怪),兩個姑娘都在短短兩個月內找到了男朋友——一個是活動上認識的學長,一個是同鄉會結識的老鄉。學長和老鄉,很自然地得出結論,她們最多也沒見過超過10面。好吧,我們不得不承認這是一個信息化時代,所以他們可以發微信啊,聊qq啊。確實如此,但是實驗表明,在交流中僅有30%的信息是通過語言傳達的,剩下的諸如這個人習慣性的咬嘴唇、皺眉、推眼鏡、抖腳、玩頭發等等都藏在屏幕的另一頭。也可能是由于我是個比較感性的人,我堅信沒有這些細節我是無法真正了解一個人的。當我說我了解一個人的時候,我的意思是即使我長期見不到他/她,只要收到一條微信甚至一個表情甚至甚至只是@了我,我都能猜出他/她的語音語調語速。
Taylor Swift有一句歌詞深入我心“I love the gap between your teeth and I love the riddles that you speak.” 我想這是那些“杯面式愛情”中欠缺的。
虛榮心都是白菜價
說到為什么學長泡學妹如此盛行,就我淺薄的思維來理解。學長說“嘿嘿,今天勾搭上個大一的。”學妹說“今天被一個大三的搭訕了。”
當然我不能排除其中確實有一見鐘情的啊,天造地設的啊,但畢竟是少數。當時不時時不時聽到有些姑娘發表“我男朋友是學生會xx部部長,我可以讓他幫忙xxx”的“獲獎感言”時,真的覺得虛榮心再不拿卡車拉走就要爛在地里了。
所以當我說很多人是抱著顯擺的心理去找男女朋友的的時候,你大可認為我是在嫉妒,盡管我并不那么想。
這接近半年里我學到了,當你真正認真對待一個人的時候,一次網測的滿分,一個進球,甚至是一個寒冷的早晨成功爬起來打了早卡——即使是小小的成功你也會為他自豪,那時的笑臉是發自內心的,而不是擺出來給誰看的。當你向自己的朋友家人夸他,你是真的相信他有那么好,而不是想表達“你看,能當他的男朋友我多厲害。”
充電多久放電多久
幾期前的《非誠勿擾》上討論了到底是已開始就異地還是先在一起一段時間后來異地成功率大。經驗告訴我們,成功率都不大。
所以說并不是我們特別的矯情,看人人上大家都在轉“一生應該談一次異地戀”所以我們就背對背數一二三然后一邊喊著撒喲那啦一邊在夕陽下背道而馳。而是說我們在不得以的情況下選擇去接受異地戀,盡量讓自己不排斥不恐懼它。
我始終覺得就像是充放電,或者像暫時在水下活動的陸生動物一樣,儲備約多就能支撐越久,相處越久、了解越深,羈絆越難斷開。
反過來講,你說你為了一個三分鐘不到就勾搭上的人苦守寒窯,潔身自好,即使他離開你你也死心塌地,我只能說你傻。還是那句話,既然選擇了杯面式的愛情,那就甘心去接受杯面的味道和它可憐的營養吧。
時間的力量就是如此。
所以說在等杯面泡好前的三分鐘里,你可以閱讀一下說明書,配料表,拿出手機刷SNS,別急著用它去了解一個人。人和人相處,最急不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