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兵馬俑平均身高在一米八以上,最高的接近兩米,目前也發掘出了幾個一米六幾的兵俑。據研究,秦國男性的平均身高為一米七,這支陪葬的兵馬俑軍隊平均身高要高出正常秦國人半個頭,也就是說,兵陣中基本都是“大高個”。
強哥讀哈佛中國史,發現一個可能與兵馬俑身高有關系的細節,那就是戰國時期諸侯王們的近衛軍系統。戰國早期的時候,一般諸侯王只有幾百人的近衛軍,例如楚王就有一支五百人的精銳近衛軍,這些人大都是身經百戰的老兵,進入近衛軍系統后,他們會享受相當高的待遇,比如免除家庭賦稅,比如相應補助。不過,這支五百人的近衛部隊,畢竟人數還是少了點,雖然配備了精良的武器裝備,一旦內部有人想把楚王弄鍋里燉了,這幾桿槍未必夠用。
除了楚王有近衛軍,秦王自然也不能少。隨著秦國的不斷強大,秦王的近衛軍也在不斷的擴充,試想,在秦始皇統一六國的過程中,從百萬秦國虎狼之師中挑出幾千能征善戰,且身高相貌還算過的去的人,并不是很難的,況且,近衛軍挑選的未必都是秦人,可能還有其它民族的忠心的雇傭兵。據說,秦王的近衛軍,配備了極為精良的裝備,包括一人一把強弩,帶箭五十只,一人一把佩劍(普通士兵是沒有佩劍資格的),一人一只長戈,鎧甲包裹范圍從頭到腳,馬匹也是帶全甲的,這是一般的士兵想都不敢想的裝備,有了這身裝備,一般的弓箭根本不能對到人和馬造成致命的創傷,近戰時,你砍人家兩刀,對方只需要砍你一刀,結果你的胳膊沒了,人家繼續戰斗,相比戰場上赤膊上陣的秦勇,這些近衛部隊的裝備就是高富帥的配備,跑車,名表,美女一應俱全了。
讀到這些內容,強哥突然有一個大膽的想法,那就是,兵馬俑里的陪葬兵俑很可能就是秦始皇生前近衛部隊的原型,目前發掘出的一號坑,估計發掘完成后大約是一支在六千人左右的部隊,加上周圍的二三號坑及未發掘的遺址,這支部隊的規模可能在萬人左右,從規模上講,符合秦國近衛軍應有的規模,我們可以算一下,假如當時秦國有各類王牌及雜牌軍百萬人,可能達不到百萬,五六十萬是有的,在這么大規模的部隊中,挑出百分之一到二的精銳近衛部隊的可能性非常之大。
另外,有資格給始皇帝陪葬的軍隊必然是他的嫡系部隊中的王牌軍,所以這支部隊很可能就是秦始皇的近衛軍。假如是近衛軍,自然是百里挑一,平均身高在一米八是很正常的,近衛軍的作用除了應急戰斗之外,大部分時間是不進入正面戰場的,但是他們并沒有閑著,作為皇帝的左手右臂,直接歸皇帝一人調遣,在必要的時候予以重任。
近衛軍除了使用價值之外,應該還有另外的作用,比如展示國威,大秦國到始皇帝的時候,如日中天,外國使臣來訪,自然要好好的展示一下自己的實力,這屬于近衛軍的工作范疇。另外,精銳龐大的近衛軍,還可以震懾國內及別國的蠢蠢欲動者,讓他們知道想要搞倒皇帝,不是隨便拉幾個兄弟當個草頭王,弄幾把破銅爛鐵就能搞定的。
挑選近衛軍,必定是有嚴苛的條件,除了忠心耿耿之外,還必須有豐富的戰斗經驗,另外,身高體態甚至相貌也不能嚇著皇帝。這群精心挑選出來的戰斗骨干,待遇必然是很高的,因而說他們是高富帥也不為過。
奇怪的是這支部隊中還有些拖大家身高后腿的小個子,但是并不多,為什么一堆一米八五大高個中會有幾個另類的小個子呢?強哥分析,小個子有小個子的價值,可能與兵種有關系。比如現在的坦克部隊,要的都是小個子,大個子進了坦克,屁股和身體在坦克內,頭發在坦克外隨風飄揚,確實很瀟灑,狙擊手也很高興。我們小時候就學過羊和長頸鹿的故事,羊吃不到高處的樹葉子,卻能夠從墻下面的門進入種滿樹的院子,而長頸鹿雖然能夠到的樹葉子范圍很大,但是卻進不了門,這就是寸有所長尺有所短。這個故事從側面反映了一個問題,那就是小個子的近衛軍可能是必須的,展示君威的時候高富帥來,執行具體任務時,小個子可能比大個子更靈活,提高了辦事效率。
如此說來,秦始皇的兵馬俑不僅僅是大高個,而且還是高富帥,這些人可能都是精心挑選的秦始皇的近衛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