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農村來大城市上學的你,有沒有在哪一刻,突然發現自己已經回不去?
你放假回家,迫不及待地約了已經結婚的朋友見面。可見了面,卻怎么也談不到一起。你談你的人生抱負,生活哲理,她談她的生活瑣碎,丈夫子女。你與她之間唯一的共同話題,還是那句話高中回憶。
你在路上散步,碰到了熟悉的老人,老人問你分配了什么工作,月薪是幾萬。你不想解釋,但為了禮貌,還是別扭地做了回答。
你找兒時的朋友玩耍,他們卻整日窩在家里不肯出門,拿著手機玩著你從未見過的游戲。
朋友們在談天說地,你也表達了自己的想法。朋友說了一句“大學生說的就是不一樣”之后就沒了下文。
父母屢次建議你在當地的縣城里考個公務員,但你有你自己的想法,想在大城市打開一片天。
……
我敢肯定,我們之中的很多人,都有過與如上相似的經歷。
從農村出走過的我,越來越發現和農村格格不入。在城市里,我有志趣相同的好友可以暢談一切,有學識淵博的老師為我授業解惑,有許多神秘的未知等我去發現。可回到農村,除了那份熟悉的感覺之外,我體會到的是越來越不被理解的孤獨。農村與我之間,就好像有一堵玻璃墻,我可以看到它的存在,但已經無法觸摸到真實的它了。或許,從我決定出走的那一刻開始,就注定回不去了。
到底是什么造就了這堵墻呢?我想,有如下幾個原因。
1.不同的生活經歷造就的思想、認知上的差異。
我有一個姑姑,她的生活很安逸,基本上沒有值得操心的事情。所以整天都是吃了睡,睡了吃。結果,睡出了一身的小毛病。
一次,我對她說:“你可以出去旅游嘛。”
誰知,姑姑回答說:“旅游最浪費錢了,看了的風景又拿不來,我還不如拿那些錢去買衣服穿,買東西吃,吃下了就是自己的。”
我想反駁,卻發現自己根本無言以對。
這個問題困擾了我好長一段時間。后來,我終于明白:人的思想來源于生活,不同的生活經歷必定會產生不一樣的思想。沒有相同經歷的人之間是很難互相理解的。
當我不經意間從學校圖書館的書架上抽出三毛的那本《夢里花落知多少》開始,追求詩與遠方就成了我的夢想。自然而然,關于旅行的話題就常常被掛在嘴邊。而生活在故鄉的姑姑,恐怕對詩與遠方少有耳聞,終日離不開的是生活瑣碎,柴米油鹽。這樣想來,我們不能互相理解似乎是理所當然。
或許,回到農村最讓我們感到生疏的地方正是沒有人能理解我們的想法,找不到可以跟我們說話的人。
但這無法避免。自從離開了那片土地,我們和他們就生活在兩個完全不同的世界,經歷著完全不相同的事情。我們注定再也無法和他們互相理解,互相分享生活的喜悅。
其實,大多數的異地戀也敗在這一點上。相戀的男女分居兩地,每天各自遇見一些人,遇見一些事。久而久之,共同話題越來越少,情感上越來越體會不到共鳴。
故鄉的一切與我們就好像異地戀的情侶,一旦分開,相守已難。
2.我們不想屈服于小生活的野心
平時,我們經常可以看到一些大學生畢業之后選擇留在城市打拼的事例,他們的生活環境很艱苦,每月拿著3千元的工資,住在只能容納得下一張床的房間里。其實,他們中的很多人,父母已經為他們安排好了一切。如果他們回到自己家鄉的那個小縣城,生活會輕松很多。可是,他們沒有選擇回去,為什么呢?
其實,我們自己很明白,我們就是他們之中的一份子。小城的生活固然安逸,但我們有不肯放棄的野心,我們不想過一個一眼就可以望到頭的生活,我們想靠自己的力量在大城市創造出屬于自己的世界。而家鄉的小城,承載不住我們的野心。
有些時候,我們不是回不來,而是不甘心回來。
3.我們放不下的自尊。
每當回到家,最怕遇見年長的人。因為他們總是問我分配了什么工作,月薪幾萬。在他們眼里,讀了大學就可以分配工作,就能拿百萬年薪。
前幾日回家,不巧碰到了熟人。熟人親切地問我:“據說你工作了,工資多少啊?”
我無奈,如實回答:“3500吧。”
熟人聽完,驚訝地說:“怎么弄這么點?多弄點啊。”
我只能尷尬地笑笑。站在一旁的爸爸連忙補充到:“他還在實習。”
聽到爸爸的話,我的心里突然很不是滋味。
也許在幾年前,我們之中的很多人是在全村的矚目下走向大城市的。他們認為我們肯定有出息,并向我們的父母投去羨慕的眼光。
現在,正是驗收成果的時候。可惜,我們之中的大多數都沒能活成他們之前想象的樣子。看到我們拿著那一點工資,他們開始質疑我們的能力,開始認為大學生也不過如此。其實,他們怎么想我們根本不在乎,我們唯一害怕的是父母因此抬不起頭。我們在大城市努力工作,拼命賺錢,為的是有朝一日能衣錦還鄉,為父母爭光,讓他們羨慕我們的父母。
有些時候,我們不是不想回農村,而是沒有成功之前,不能回。
這些年來,我們熬過了無數個日日夜夜,也哭過,累過,崩潰過,但從未放棄過。因為我們要在大城市里活成自己喜歡的樣子,因為我們知道,農村已經回不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