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圖書館的新書書架上看到了一本書:讓未來現在就來。
第一眼看到就覺得名字似曾相識,拿起來一看作者,果然,彭小六。
去年在臺灣時,我又過一段認真在簡書寫字的日子,一篇文章推敲整整半天,然后發表,投稿,收獲一堆點贊評論和關注,然后內心就滿滿的成就和幸福。
彭小六也是那時候出現在我的視野里的,他寫的都是干貨類文章,很多人喜歡,比我早寫幾個月,但粉絲卻比我翻了幾十倍。
其實我當時是不屑的,深以為功利性的寫作會讓作者喪失,而我的寫作夢想更多的是追求成長以及情懷,那種難以用語言表達的情緒,那些人和人之間的微妙,那些時光深處藏著的聲音,這些若安安靜靜在文字里流淌,宛若藝術,我喜歡這種感覺。
可是過了一年,再回頭,卻有點佩服,因為他一直在規律的堅持。
而我的臺灣交流之旅告一段落,回到南京后,繼續工科的學習生活,寫的東西變得隨性,大多是日記,而這段日子,彭小六卻從沒有停下,時不時就寫干貨上首頁,他的讀者越來越多,他的寫作開始給他帶來巨大的收益,線下授課,又出書,掙得盆滿缽滿。
其實我是有點不甘心的,也可以說是有點小嫉妒。
我承認,小六很棒,身體力行了那么久,但是我內心卻又總有自以為是的驕傲,覺得由我寫這種題材,或許會比他寫的好。
縱觀他寫的這本書,都是些被嚼爛了的觀點,我在其他書上看的多了,實在是了無新意,而且文筆呆滯,根本談不上趣味可言,無論是時間管理,還是碎片時間,無論是讀書方法還是升職經驗,都無聊得不要不要的,看上去上干貨滿滿,實際上和雞湯無異,還沒雞湯的故事好看,而且,用粗略的方法論麻痹人心,我覺得比雞湯還有害,至少,雞湯會給人心靈上的安慰,可這種文字卻只會枯燥的教人功利,而且很教的很蹩腳。
偏偏,就是有人喜歡。
心疼那些人,心甘情愿的去咀嚼被人嚼爛又不好吃的東西。
誠然,這個時代,每個人都在吸收消化并輸出,但是,產出也有好有壞,相比之下,我倒覺得邏輯思維的說書就更有意思多了,還有去年名列豆瓣年度推薦書籍的采銅寫的精進。
同樣是干貨,同樣是消化和吸收并輸出思想,但明顯邏輯思維和采銅就用功得多,將輸出多了趣味,并且核心在于思考,才不是赤裸裸的功利方法論。
有時候我想變成彭小六,倘若自己能夠借著寫作和讀書,月收入上萬甚至上十萬,如今的讀研和工作的分叉路口又算得了什么,很多糾結和距離也都是過眼云煙,現實里,也能受人歡迎甚至崇拜,又有存在感和驕傲。
可是我又害怕變成彭小六,因為,我害怕自己的讀書成了功利,寫作純為利益,害怕自己筆下的文字成了一個個枯燥的說教,成了激發人紅著眼追逐的藥劑,我更怕自己再也寫不出當初那些讓自己安心的文字,寫不出那些心情,諸多糾葛只能獨自下咽。
這篇文字寫的似乎有點偏激,如果被小六或者他的粉絲看到,也許就尷尬了,所以,我發在簡書,但不投稿專題。
這個世界從來都是海納百川,認同與異議都有存在。
每個人由于經驗由于生活會有不同的想法,很正常不是嗎?
我只想做我自己,我不喜歡的東西不喜歡的感覺,就用文字傾訴,我喜歡的,就用文字珍藏。
就這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