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幻影的第36篇原創筆記
個人感悟
昨天跟群友聊到了簡書平臺的改版。現在首頁會根據讀者的喜好定制界面,挑選出符合他們口味的文章將其展現出來、而隱藏掉很少關注的板塊兒。也就是說,首頁對不同喜好的讀者展現出了完全不同的界面。那么即使文章被首頁收錄,也有石沉大海的危險。
對作者們來說,首頁已經不像以前這么有吸引力了。讀者們選擇的余地變窄了 ,除非他們主動去關注更豐富的話題、否則很難在首頁上看到完全陌生的領域。試想一下,一個每天都關注美食的人(我就是),怎么可能在首頁上看到大量關于藝術的文章呢?這些文章并不是不好,而是因為算法的緣故沒有被呈現到我的面前。
如果看美食文看得久了,可能會失去了對其他領域文章的興趣。久而久之,我的世界就局限在某幾個領域中。這就是舒適感。要知道,“舒適感是瀕臨死亡的特征”。
有兩個應對的辦法,一個是每天強迫自己去不同的專題搜羅雖熱門的文章、拓寬視野,另一個是以游客的身份瀏覽簡書。如果簡書不了解我的喜好、也就不會推薦我感興趣的領域了。
科技是把雙刃劍,我們在享受科技的同時、也要避免溫水煮青蛙的慘景。
簡介
本次收聽的節目是喜馬拉雅付費專欄《每天聽見吳曉波頻道》的《算法時代,你可能已掉入信息陷阱》。
本文由吳曉波在復旦做演講時遇到的一個提問做引入。提問的學生在一個算法類咨詢平臺上搜索到了關于強奸案的文章,結果之后的每一天都能搜到大量的相關推薦。她問道,“算法技術和人獲取新聞之間的關系是什么?”
獲取資訊會有兩個效應。人們在網上發表觀點,遭遇支持和反對,選擇喜歡、認同的觀點;久而久之就像呆在回音壁的房間里一樣——這就是回音壁效應。人們在這種效應的影響下,好像接觸的都是事實的真相。
第二個是繭房效應。人們在互聯網上通過訂閱、關注,選擇信息來源。信息來源像絲一樣,吐出相同的信息、構成了繭房,將人們封閉起來。算法主動推送所關注的信息,關注的信息得到倍級的增加、不喜歡的不熟悉的被屏蔽在信息繭房之外。久而久之,人們失去與陌生世界接觸的機會。
就連今日頭條,這樣以算法起家的媒體平臺都注意到了信息陷阱。
面對信息危機,我們一方面希望算法的資訊平臺進行革命性的技術迭代,讓知識面延伸到面、圈層。另一方面要堅決逃離舒適感。
人只有在逃離舒適感之后才會成長。
重點導讀
1. 獲取資訊的兩個效應
2. 算法技術是否會造成“繭房效應”
3. 面對新的信息危機的辦法
思維導圖筆記
(圖片點擊可放大)
拓展閱讀
1. 回音壁效應
2. 繭房效應
3. 美國信息專家桑塔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