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本章討論經濟學方法論,如何訓練出經濟學家的思維方式?
2.1 作為科學家的經濟學家
經濟學家研究并提出理論的方式與任何學科并無區別 - 提出理論,收集數據,分析數據,證明或否定理論(私以為應該是發現問題,搜集數據,分析數據,找到解釋理論,在進行驗證)
2.1.1 科學方法:觀察、理論和進一步觀察
經濟學家像其他科學家一樣運用理論和觀察,但是他們面臨一種障礙:在經濟學研究中,進行實驗往往是很困難。因此經濟學家非常關注歷史所提供的自然實驗,即歷史上發生的經濟事件及其數據。
2.1.2 假設的作用
經濟學家進行研究時,經常使用假設。假設可以使復雜的時間簡單化,而且使解釋這個世界編的更為容易。(即忽略次要矛盾,抓住主要矛盾和因素,從而找到本質)
2.1.3 經濟模型
所為模型,即簡化的抽象經濟理論。包含主要部分和各部分的關聯方式。
2.1.4 我們的第一個模型:循環流量圖
循環流量圖: 一個說明貨幣如何通過市場在家庭與企業之間流動的直觀經濟模型。
這個模型中,經濟由兩類決策者構成,家庭和企業。企業投入生產要素(勞動、土地和資本)來生產物品和勞務。家庭擁有生產要素(應該只有勞動吧,并不擁有土地和資本吧)并消費企業生產的所有物品與勞務。
在物品與勞務市場上:家庭是買家,企業是賣家。家庭購買企業所生產的物品和勞務。
在生產要素市場上:家庭是賣家,企業是買家。家庭向企業提供用于生產物品與勞務的投入。?
這是一個簡單的經濟模型,略去了在某些情況下回很重要的細節。例如一個更復雜、更為現實的循環流量模型應該包括政府和國際貿易的作用。
* 就這個簡單的模型來看,經濟得以正常運轉的原因是該循環可持續進行。但是如果隨著機器的發展,企業不需要從家庭購買生產要素(勞動力),那是否會導致循環斷裂,從而經濟崩潰?另外,循環可以持續的根本原因在于流入和流出量一直,如果企業收入持續大于家庭收入,那么是否循環越往后越不可維系,從而導致循環破裂?
2.1.5 我們的第二個模型:生產可能性邊界
生產可能性邊界:表示在可得到的生產要素與生產技術既定時,一個經濟所能生產的產品數量的各種組合的圖形。
生產可能性邊界圖即描述有限資源情況下,不同分配方式得到產出的曲線。
F,A,B,E即不同分配方式所對應不同的產出。D即未能最大化利用生產資料的情況。C點即不可能達到的產出,因為現有生產資源不支持。
* 個人感覺該圖只是用于概念,實際情況遠遠復雜且不可預估。
生產可能性邊界表示的是在一特定時期內生產不同物品之間的權衡取舍,但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權衡取舍可以改變。
隨著電腦生產率的提高,單位生產資源所產出的電腦數量更多,而汽車生產率并沒有太大變化,因此曲線在電腦端會上升。
2.1.6 微觀經濟學與宏觀經濟學
傳統意義上,經濟學被劃分成兩個領域,微觀經濟學和宏觀經濟學。
微觀經濟學:研究家庭和企業如何做出決策,以及他們如何在特定市場上相互交易
宏觀經濟學:研究整體經濟現象。
2.2 作為政策顧問的經濟學家
當經濟學家試圖解釋世界經濟的運行時,他們是科學家,當經濟學家試圖根據理論去改變世界時,他們就是政策顧問。
2.2.1 實證分析與規范分析
關于世界的描述一般有兩種:?
實證表述: 描述性的,描述世界的樣子,對客觀存在的描述
規范表述:規范性的,描述世界應該是怎么養的,根據理論對世界應該是什么樣子進行表述,含有主觀看法。
2.2.2 華盛頓的經濟學家們
華盛頓的經濟學家能夠影響國家經濟和政策,而且比常人想象的更有力。
2.2.3 為什么人們總是并不遵從經濟學家的建議?
在待議制民主政體中,制定經濟政策是一件很麻煩的事情-而且總統(和其他政治家)往往有充分的理由不采用經濟學家建議的政策。經濟學家在政策制定過程中起著重要的作用,但他們的建議僅僅是一個復雜過程中的一種要素。
2.3 經濟學家意見分歧的原因
1. 經濟學家可能對世界如何運行的不同實證理論的正確性看法不一致
2. 經濟學家可能有不同的價值觀,因此對政策應該努力實現的目標有不同的規范觀點
* 總的來說,第一條是誰的理論是正確的大家爭論不一,更可能每個理論都只對了一點點
第二條則是經濟學家收到自身主觀立場的影響,導致目標不一致,而目標不一致則導致采取的行動不一致甚至完全矛盾
2.3.1 科學判斷的不同
真理總是在爭辯中發現,例如日心說和地心說的看法,今天看來也許顯而易見,但是在當時仍是需要大量爭論和證據才能發現的。
2.3.2 價值觀的不同
經濟學家有時候提出了不一致的建議,是因為他們有著不同價值觀。對經濟科學的不斷完善并不能告訴我們在經濟中誰付出的更多而誰應該得到的回報更多。
2.3.3 感覺與現實
雖然由于科學判斷和價值觀的不同,經濟學家之間存在不可避免的分歧,但是在大多數情況下,經濟學家的看法還是一致的,經濟學家之間的共識遠遠超過人們認為的那樣。
2.4 出發吧
第一章和第二章介紹了經濟學的觀念和方法,接下來開始正式學習
附錄